第87章(2 / 7)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稍后,高树嘉便让那两个主动请战的中队担任先锋,也不请求炮兵支援,直接下达了进攻命令。
李铁书回到二道战壕的时候,肖柄昆正在安排反坦克枪手撤往三道战壕。他这样布置是有道理的,如果射程太近的,反坦克枪的子弹获不到足够的加速度就无法洞穿装甲。二道战壕离第一道战壕间只有150米的距离,以“豆战车”最高40千米的速度,几秒钟就冲过来了。这种情况下,将反坦克枪手调往三道战壕无疑可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道战壕里现在聚集了将近600人,李铁书回来以后,将600人一分为二,原二营的300人用于防守,一营和剩下的二营战士和团部警卫排人员则准备借机反击。
当小鬼子发起进攻的时候,除了隐藏在工事里的观察哨,其他人员在李铁书的严令下都将头缩在工事下边,抱着已经上膛的枪,或者扣着已经旋开盖的手榴弹,静静的等待着。
和欧阳云相比,李铁书作为和小鬼子打过多年叫道的老行伍,对鬼子兵的实力有着更清晰的了解。他认为欧阳云对于小鬼子的评价那是过度乐观了,别的不说,就说小鬼子的拼刺技术,长城抗战的时候,虽然29军的大刀曾经砍得鬼子不得不定制出“铁脖圈”这个透着可笑的物件来抵御,但在其它部队,一个鬼子兵可是敢单挑两个国军,甚至三四个国军的。学兵师自从郭彪来了以后,大刀成了必备装备,大刀砍杀术也是必学的,即使如此,李铁书还是有些担心,因为战场上真打到白刃战那会已经是战斗的尾声了,而在这热兵器时代是不可能靠冷兵器来决胜负。这就要看双方战士的基本素质了,就拿射击来说,欧阳云或许不太清楚,他李铁书却是明白得很,虽然学兵师为了迅速提高战士们的射击水平从不心疼弹药,但是双方的距离摆在那里,短时间之内是没法比的。正因为这样,在防守第一道防线的最关键时刻,他才会使出集体投弹和集体射击那样的战术。
日本人的单兵素质确实不错,这归功于他们健全的预备役体系和有些变态的训练手段,而与之相辅相成形成的训练结果是:鬼子兵普遍的冲劲有余但是应变不足。看着三拨鬼子有条不紊的交换着掩护前进,队形排得整整齐齐、密密集集的,李铁书就知道,已方并不是没有机会。
第190章 攻防(二)
考虑到学兵师反坦克武器的射程问题,高树嘉避近求远,“豆战车”在没有越过第一道战壕的时候就排好了阵型。刚才的一战是如此激励,使得战壕被打塌了好几处地方,这些地方稍微用泥土一填便成了“豆战车”跨越战壕的绝佳“跳板”。豆战车一开过战壕,担任首发任务的两个中队鬼子便排着队依次跟上。而他们的重武器则飞快的在早就勘察好的摆放下来,枪口或者炮口对准第二道战壕,不时放上两枪、开上几炮,以压制对方火力。
学兵师反坦克武器有限,从第一次大柳河镇战役开始便是集中起来使用。全师反坦克兵力共有三个排,每个排三十个人,十支反坦克枪。之前的战斗中被打坏了三支反坦克枪,剩下二十七支便是全部的反坦克力量了。
这一次,郭达亲自指挥反坦克作战,他带着反坦克枪手到了第三道战壕以后,立刻在三营早就布置好的工事里埋伏下来,枪口遥遥的指着那些“豆战车”,只待对方开进最佳射程内便进行反击。
150米的距离对于坦克来说实在太短了,“豆战车”油门一轰,眼看着才刚刚越过战壕,须臾间便已经突到了一二道战壕的中间地带。
就在高树嘉命令“豆战车”列队的间隙,郭达将备战工作做细致了,以排为单位,采用区域划分的死办法,二十七支反坦克枪已经早早的瞄好了自己的目标。
眼看着最佳时机到了,郭达手一挥刚刚下达自由射击命令,几乎与此同时,高树嘉也给迫击炮小队下达了射击命令。
如同学兵师重视屯驻军的战车中队一样,高树嘉也非常重视对方的反坦克部队。给战车队下达了进击命令以后,他便拿起望远镜开始寻找反坦克手的所在。当豆战车开进最佳射程的时候,学兵师的反坦克手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有几组人(反坦克枪需要二人操作)为了达到更好的射击精度将身形露了出来。李铁书和郭达都没有想到的是,小鬼子方面除了放在战壕外、明处的迫击炮之外,联队部的迫击炮中队此时全部窝在战壕里,而他们预设的射击诸元正是最有可能隐藏反坦克枪手的第三道战壕。
300多米的距离要求迫击炮必须具备较小的射击角度,这样一来正好方便高树嘉隐藏自己的迫击炮中队。于是,几乎同一时间,当开在最前排的五辆“豆战车”被击中的时候,“嘘嘘”声中,几发迫击炮弹精确的朝郭达他们飞了过去。
↑返回顶部↑
李铁书回到二道战壕的时候,肖柄昆正在安排反坦克枪手撤往三道战壕。他这样布置是有道理的,如果射程太近的,反坦克枪的子弹获不到足够的加速度就无法洞穿装甲。二道战壕离第一道战壕间只有150米的距离,以“豆战车”最高40千米的速度,几秒钟就冲过来了。这种情况下,将反坦克枪手调往三道战壕无疑可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道战壕里现在聚集了将近600人,李铁书回来以后,将600人一分为二,原二营的300人用于防守,一营和剩下的二营战士和团部警卫排人员则准备借机反击。
当小鬼子发起进攻的时候,除了隐藏在工事里的观察哨,其他人员在李铁书的严令下都将头缩在工事下边,抱着已经上膛的枪,或者扣着已经旋开盖的手榴弹,静静的等待着。
和欧阳云相比,李铁书作为和小鬼子打过多年叫道的老行伍,对鬼子兵的实力有着更清晰的了解。他认为欧阳云对于小鬼子的评价那是过度乐观了,别的不说,就说小鬼子的拼刺技术,长城抗战的时候,虽然29军的大刀曾经砍得鬼子不得不定制出“铁脖圈”这个透着可笑的物件来抵御,但在其它部队,一个鬼子兵可是敢单挑两个国军,甚至三四个国军的。学兵师自从郭彪来了以后,大刀成了必备装备,大刀砍杀术也是必学的,即使如此,李铁书还是有些担心,因为战场上真打到白刃战那会已经是战斗的尾声了,而在这热兵器时代是不可能靠冷兵器来决胜负。这就要看双方战士的基本素质了,就拿射击来说,欧阳云或许不太清楚,他李铁书却是明白得很,虽然学兵师为了迅速提高战士们的射击水平从不心疼弹药,但是双方的距离摆在那里,短时间之内是没法比的。正因为这样,在防守第一道防线的最关键时刻,他才会使出集体投弹和集体射击那样的战术。
日本人的单兵素质确实不错,这归功于他们健全的预备役体系和有些变态的训练手段,而与之相辅相成形成的训练结果是:鬼子兵普遍的冲劲有余但是应变不足。看着三拨鬼子有条不紊的交换着掩护前进,队形排得整整齐齐、密密集集的,李铁书就知道,已方并不是没有机会。
第190章 攻防(二)
考虑到学兵师反坦克武器的射程问题,高树嘉避近求远,“豆战车”在没有越过第一道战壕的时候就排好了阵型。刚才的一战是如此激励,使得战壕被打塌了好几处地方,这些地方稍微用泥土一填便成了“豆战车”跨越战壕的绝佳“跳板”。豆战车一开过战壕,担任首发任务的两个中队鬼子便排着队依次跟上。而他们的重武器则飞快的在早就勘察好的摆放下来,枪口或者炮口对准第二道战壕,不时放上两枪、开上几炮,以压制对方火力。
学兵师反坦克武器有限,从第一次大柳河镇战役开始便是集中起来使用。全师反坦克兵力共有三个排,每个排三十个人,十支反坦克枪。之前的战斗中被打坏了三支反坦克枪,剩下二十七支便是全部的反坦克力量了。
这一次,郭达亲自指挥反坦克作战,他带着反坦克枪手到了第三道战壕以后,立刻在三营早就布置好的工事里埋伏下来,枪口遥遥的指着那些“豆战车”,只待对方开进最佳射程内便进行反击。
150米的距离对于坦克来说实在太短了,“豆战车”油门一轰,眼看着才刚刚越过战壕,须臾间便已经突到了一二道战壕的中间地带。
就在高树嘉命令“豆战车”列队的间隙,郭达将备战工作做细致了,以排为单位,采用区域划分的死办法,二十七支反坦克枪已经早早的瞄好了自己的目标。
眼看着最佳时机到了,郭达手一挥刚刚下达自由射击命令,几乎与此同时,高树嘉也给迫击炮小队下达了射击命令。
如同学兵师重视屯驻军的战车中队一样,高树嘉也非常重视对方的反坦克部队。给战车队下达了进击命令以后,他便拿起望远镜开始寻找反坦克手的所在。当豆战车开进最佳射程的时候,学兵师的反坦克手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有几组人(反坦克枪需要二人操作)为了达到更好的射击精度将身形露了出来。李铁书和郭达都没有想到的是,小鬼子方面除了放在战壕外、明处的迫击炮之外,联队部的迫击炮中队此时全部窝在战壕里,而他们预设的射击诸元正是最有可能隐藏反坦克枪手的第三道战壕。
300多米的距离要求迫击炮必须具备较小的射击角度,这样一来正好方便高树嘉隐藏自己的迫击炮中队。于是,几乎同一时间,当开在最前排的五辆“豆战车”被击中的时候,“嘘嘘”声中,几发迫击炮弹精确的朝郭达他们飞了过去。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