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叱罗杜文要沈沅看来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攻击杨寄——杨寄军功卓著,让他忌惮,若是杨寄能和楚国皇帝内讧,自然是兵不血刃而获得胜利。

  杨寄想明白了,却还不知道如何破局,他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但最终还是只能跺跺脚说:“算了,让徐念海多活两天!我回建邺,看看他们到底能有多不要脸。”

  他这次又是作为“救国的英雄”回到建邺的。一路上百姓夹道相迎,宽阔的御道被挤得只容三四匹马并头通过,那热闹的景象,杨寄心里觉得热乎,也觉得自己的出生入死还是值得的。

  按道理,出征的将军凯旋,先要回太初宫陛见皇帝。皇甫衮一脸贤君见到名将的知遇恩色,亲自率众臣在丹墀迎接,没等杨寄沉下身子行礼,就已经弯腰一把捞住,说话也听起来很激动:“杨将军救大楚于危难,朕替大楚臣民谢杨将军的厚恩!”

  杨寄很厌恶他这假惺惺的做派,不动声色地别了别胳膊,躲开了皇帝的扶掖,恭恭敬敬行了三跪九叩的面君大礼,回复的官样文字也说得抑扬顿挫,丝毫话柄都不会留下。

  进了朝堂,皇甫衮又大谈封赏,最后摇头做遗憾状:“哎,可惜我大楚不加封异姓之王,否则,以杨将军不世之功,王爵也不够啊!”

  杨寄微微一笑:“陛下,国典里没有的东西,杨寄岂敢矜功自伐?何况此一役,未能救下庾太傅,心里愧疚之甚,更不敢领陛下的重赏。”

  皇甫衮说了两句客套话,然后左右看看,自嘲地笑道:“若不是杨将军一再地为庾太傅说话,朕都差点以为他真的叛国投敌了呢!”

  杨寄早已听沈岭说了朝中形势,淡淡笑道:“太傅用心良苦,不惜自污,给臣创造机会反攻叱罗氏。臣若再不说实话叫陛下知道,太傅四子,只怕已经悬首级于桥头,而皇后废立,王妃废立,更是了不得的大事,臣只庆幸,没有让事情酿到那样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的目光瞥向一旁的皇甫道知:沈岭告诉他,皇甫衮当时已经把庾含章的四个儿子及十来个兄弟侄子都下了狱,打算择日处斩;废黜皇后庾献嘉的圣旨也交由中书在拟定;唯有命皇甫道知废黜王妃庾清嘉这一条,皇甫道知始终不肯。也因这一线之机,为庾家人争得了时间,亦为皇甫道知增加了猜忌。

  皇甫道知的面色一如既往的阴鸷,却也平和地回了杨寄一个眼神。其他臣子正顺着杨寄的话头在发表长篇大论称颂皇帝的圣德、将军的功勋和太傅的牺牲精神,最后正道:“……太傅殉国,无异于侨终蹇谢,国之大殇!请为太傅再加尊号,固身后荣宠,亦念皇后孝行感天动地,后宫宜加徽号。”

  原本打好了算盘的皇甫衮脸色僵硬尴尬,但面对着皇甫道知和杨寄两张脸,又不敢当面呵斥这个蠢笨不懂顺意的臣子,只能僵笑了两声:“这,容后再议吧。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去世的庾太傅,身后留下的那么多职务该当如何处理。”他看了看杨寄,笑道:“太傅之职,位在三公,辅弼重任,非杨将军莫属。”

  杨寄不置可否,太傅正一品,名望高,没实权,就是个荣誉虚衔。他关心的是庾含章身上最重要、最有实权的那个位置——尚书令。皇甫道知已然是中书令,负责拟定政令,与执行政令的尚书令一般尊贵重要(1),不会来抢位置,估计皇甫衮会把这个职位给自己的亲信,但是徐念海名声已经极差,倒不知皇甫衮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把尚书令也给他?

  杨寄立时道:“臣何德何能,敢接太傅的重任?不过臣倒要弹劾一个人,此役我国损失惨重,他难辞其咎!”他毫不畏惧地抬起头,直视着小皇帝的眼睛:“扬州刺史徐念海,以卑贱阉宦之身,身负陛下重恩,却不能周济同僚,故意拆台,以至于太傅在雍州山穷水尽,雍州百姓饿死数万,十室空五六!”这些惨状,他一一见过,因此流下的眼泪真实不虚。他故意不去擦,任凭泪水肆虐,而那些看到铁骨英雄落泪的朝臣们,安静得连风吹过窗棂的动静都能听见。

  皇甫衮倒没料到杨寄在这个时候突然出语弹劾,这事儿是先机的事儿,他要推了谁,大臣们等闲不好驳斥,同样,杨寄劾了谁,他也等闲不好驳斥。只是风尖浪口上的徐念海,自然不宜提拔了。皇甫衮也有三分急智,清清喉咙咳了两声,便有了新想法:“这个……徐念海是否在背后作祟,朕自然要派有司查明,将军如要弹劾,还是要写奏本为好。那么,尚书令一职,给侍中邵文绎可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