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乌罗把它们分成白蚕跟彩蚕,白蚕的蚕丝要较短,但更具有弹性,而且它们只会形成单独的蚕茧;彩蚕则不同,它们习惯抱团结茧,抽出来的蚕丝非常之长,有时候巨大得像个蜂巢。

  这两种蚕都非常能生,一片叶子上多的时候密密麻麻有数百颗,少的时候也有几十颗,不过能活下来的基本只有一半。

  它们生长得很快,之前造房子时,部落里烧过几棵连树冠的叶子都被吃光的大树,就是这些蚕的杰作。

  如果就按照部落里五十来个人算,靠每个月定期外出捡外头那些野蚕其实就足够生活起居了,一件简单的衣服大概只需要两颗大彩蚕的茧或是二十颗小白蚕。这毕竟不是现代,一件真丝睡衣要花上三千多只蚕茧来精细反复地制作,再说两个时代的蚕个头大小都不相同,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蚕丝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衣服以外,绳子与弓弦的材质也需要它,好在那些基本上都是混合物,麻的占比要比蚕丝高许多,消耗不了多少。

  如果就以一族吃饱全世界不愁的概念来讲,说不准他们收集完蚕茧之后还要定时为大自然清除一下虫害。

  不过说到这点,其实乌罗也很疑惑,以前大家没用蚕丝,为什么反而没有发生虫害,现在用了蚕丝,却差点被吃断根了好几棵树,跑着还没比走着快是几个意思。

  他倒是忘记了,以前人类没办法对付鸟类,生态链循环,蚕当然不会过分溢出,现在部落的陷阱跟弓箭对鸟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蚕虫所在的区域少了天敌,便开始泛滥。

  乌罗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把思绪回归到正题上,不管蚕虫泛滥多快,野生到底是不稳定的,要是想像葛麻部落那样,他们必须要养蚕才行。

  这次丝衣的做工说快不快,说慢倒也不慢,乌罗拿出的工具已经是完成度极高的腰机了,就差在木棍上系上绳子,让她们捆在腰上工作。采集队分了一半人手出去,十来个女人日夜不停地干活,加上孩子们由阿彩领着加入到染色的行列之中,花了好几天赶出了三十块布来,一半用来做衣,一半用来贩卖,中间采集队也会外出去捡蚕茧回来烹煮成新的蚕线,绕是如此,仍是把部落里储存的蚕丝消耗殆尽。

  整个过程最慢的地方却不是纺织,而是将两片布缝合起来。

  不过部落里头是让闲着的女人们一人缝一边,这样就又加快了些。

  当然,有一说一,便捷快速的结果就是染色不匀的屁帘。

  染色的工艺几乎等同于无,他们外出去采来植物跟浆果放在陶罐里碾碎后用水冲泡,再把织好的布塞进去搅拌腌制,等到晚上挂起来风干。

  要是没葛麻部落对比还好,偏偏有了对比,看起来就格外凄惨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