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小人不够猜测,只斗胆敢给王爷分析一二。”

  “你说。”

  “要满足这个条件,必然是在文人中有很好的名声,能引导他们,让他们心服口服当这骂人的笔的。”

  汝南王点了点头。但是,这说了和没说有什么两样?四个辅政大臣,在文人心中地位都很高啊,好比身为大书法家的卫伯玉,文辞俊茂的王武子。这都是很有一批拥趸的文坛大咖。

  “也是,只要把您拉下去,他就能上台的。要不他就白白便宜了别人嘛。”

  汝南王深以为然,这样就能排除王济了,因为有卫瓘在,王济身为武官,在重文轻武的魏晋,无论如何都越不过文臣的终极理想卫瓘。

  也就是说……

  “想必王爷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

  卫玠与拓跋六修也在说这个事儿,拓跋六修道:【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先跳出来,只会引得你祖父和司马亮先斗死一个,无论谁死,都会让两方大伤元气,等那个时候他们才好趁势而起。】这是连贾南风都知道的手段,她当年在朝堂上立足,靠的就是这手出神入化的挑拨本事。

  第103章 古代一百零三点都不友好:

  挑拨人的总是有恃无恐,因为被挑拨的总会傻傻的上当。

  这实在是个无本又易赚的买卖。

  你对甲说,我听说乙看你不顺眼。哪怕你无凭无据,只这一句话,就足以勾起甲心中对乙的不满,甚至会上升到“你看我不顺眼?我还看你不顺眼呢”的厌恶。因为但凡甲的性格不那么一根筋儿一点,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考虑,就不会去明火执仗的问乙,你为什么看我不顺眼。等甲在往日的交往里带出一二针对乙的情绪,乙不明所以被针对,对甲真假不明的“看不顺眼”,也就成了针对“看不顺眼”。甲乙的矛盾也就出来了,而当年制造矛盾造谣的人,反倒成了一个说实话的人。

  这样的例子,放之四海而皆准。只不过依据不同的身份和环境,挑拨时所说话语的含蓄程度和手段会有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