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夫人?”宫娘疑惑。

  “墨染已经过了年就五岁了,安国公四公子之名,自琼林宴后名满京城,他又是端太傅的入门学生,端太傅是皇上的老师,墨染将来就算不会继承国公的爵位,也是锦绣前程的,再大上几年科举高中,他日就算我怀了世子,跟墨染的年纪也差开了些,哥哥照拂弟弟也不无可能,而今何不把景岚院给墨染,更何况将来的事情……谁说的准?”杨氏也没把握能生一个比李墨染更聪明的儿子,既然如此,何不先把眼前的的孩子照顾好了?

  国子监。

  眼看着在坐的没一人回答,郑晖年双眼溜了溜,又打起了小聪明,于是他站起来:“老师,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第35章 学堂比赛

  郑晖年此话一出,顿时成为满堂的焦点。这让一向不被看重的郑少爷,心里更加骄傲了。他得意的看向端礼,大有挑畔的意思。

  端礼瘪瘪嘴,对郑晖年这种蠢二,表示同情。

  “这孩子……”文孝帝想了想,“是郑探的儿子吧。”郑探作为大理寺卿,为人算是公正,公正之余又多了几分圆滑,手段也不错。既不往宇文霆那边靠,却也不排斥宇文婷那一系。

  是个聪明人,却生了个没脑子的儿子。

  “回皇上的话,正是。”端磊回答。

  “那便听听他的感悟吧。”文孝帝不抱希望。

  “郑晖年,你且说说你的想法。”端磊遵旨。

  “是。”郑晖年仰首挺胸,很骄傲的回答,“汤后期宦官掌权,民不聊生,我国太祖顺应民意起义,也就是说民心所向,至关重要。”

  “回答的不错。”文孝帝表示赞扬,“这孩子看上去虎头虎脑的,却还知道几分关键。”

  “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之所以家事在前,便是民心所向的道理。”又一人回答。静王伴读,刑部尚书吕桦的二子吕秀文。吕秀文不愧于国子监同龄人中的大才子之名,郑晖年所言只是皮毛,以李墨染之见,未必是郑晖年自己所想,怕是昨晚做了努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