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每个物种种群的成精概率有所不同,若是按照人类的标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智商更高(大脑发达)、进化程度更完全、或是与人类特质更为贴近的种群成精比例会上升。因此,哺乳动物种群成精比例普遍较高,而植物则极难成精。

  比如水獭,倘若不细分江獭、小爪水獭等品种,大体而言,成精比例大概可维持在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一万只水獭大约能够出现一位成精者。而若是父母均为成精者,后代出现成精者的比例会大幅度提升。

  如果让人类着手研究动物的成精情况,他们大约会十分吃惊,因为万分之一实在是很高的概率。参考这个概率数值,华夏大陆上发现成精水獭的机会岂不是会相当普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人类至今未能发现成精者的存在,首先当然是因为受最初盟约的保护,成精者不容易暴露在人类眼前。其次则是因为,事实上的成精者少之又少,并且还在不断呈现颓势。

  后者的主要原因是成精者所依托的物种种群在不断萎缩、消逝,部分甚至已经濒临灭绝。毕竟成精比例再高,基数小了,最后能成功的成精者也会随之减少,而能将成精血脉传递下去的概率也会骤减。

  再以水獭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国内的水獭种群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上至东北,下至华南,大部分区域内人类甚至能轻易见其踪迹。那个时候的水獭成精者从数量上而言,确实还不错。然而再之后,随着人类大规模捕杀水獭以谋其皮毛,野外水獭数量急剧缩减,几近不可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水獭被大规模扑杀,这个时代又称之为水獭的暗黑屠杀期。水獭爸爸和水獭妈妈正是那个时期的幸存者。八十年代末,部分理智的人类决定停止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水獭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然而,野生水獭的数量并没有因为屠杀期的消失而有所回升。人类所带来的水源污染和过度的鱼类捕捞已经伤及水獭赖以生存的本源。

  经此一难,水獭种族元气大伤,难复盛时。如今,只有少数人迹罕至自然条件尚佳的区域它们才略有分布。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水獭成精者数量也不容乐观,导致像水獭二哥这样优秀的成精者也很难寻觅到相当的成精者对象,想让成精血脉延续也变得困难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