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两军交战,不到两个时辰,孟知祥便知道他错了。

  亲眼看到朝廷王师的攻势,他忽然理解了,为何李仁罕、赵廷隐、张知业会半月不能攻破只有百战军驻守,且城池残破的玄武城。

  那一刻他也明白了,为何王晖、李肇有两万大军,却守不住地势险要的剑州城。他甚至很能理解李绍斌,理解李绍斌为何不愿固守阆州,而是在朝廷王师赶到之前,便撤离阆州直接回到梓州固守待援。

  若朝廷王师仅是士卒精悍,六科技艺娴熟,军阵战法有序,将校敢战敢死,军士士气高昂,孟知祥自信西川精兵并不会输给王师多少,临战之时,有他亲自坐镇,多得是寻觅战机,战而胜之的机会。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王师战力的突出,不仅是以上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备。

  孟知祥并不知道“武装到牙齿”这个概念,当然,当世也不可能有军队真正武装到牙齿,但若是用此来突出禁军军备的优良,则深得其韵。

  精良战甲的装备比例,威力巨大劲弩的数量,骑兵的数量与配置,战马品种的优良性,甚至是每名骑兵携带的弩具,步卒随身小型弩的装备比例,盾牌、短刃等等军备的装备率,都甩了西川军几条街。

  西川军的战败,不是败在将士不够骁勇善战,而是败在军备的差距上。

  换言之,西川军的失败,是西川物力与帝国物力的差距造成的。

  尤其是这种硬碰硬的正面交战,最能直接体现军备差距对战争胜负的左右。

  如果李从璟在这里,就会告诉孟知祥,这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战争,尤其是正面战争,在奇谋、战略没有差距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国力。

  以一地战一国?

  孟知祥以前以为,依仗蜀地山川之险,三万精锐之士的悍勇敢战、齐心协力,以及当年郭崇韬伐蜀时留下的军备、弩具,蜀中有很大把握战胜远道而来的朝廷王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