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九八六年在全国范围内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就是当年七八月份,在成都附近的广汉发现了两处埋藏有丰富宝藏的长方形器物坑。这两个器物坑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

  在三星堆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同时,一九八六年还对成都市区的十二桥遗址也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最下层的出土文物与三星堆遗址最晚期遗存相同,完美解答了三星堆文化的去向问题,那就是当年统治古蜀的蜀王将王宫从广汉搬到了今天的成都,并在不久后建立了更加辉煌的金沙文明。

  也就是说,在一九八六这个对于考古界来说十分重要的年份,离成都几百里外的梓潼,突然重建了代表着古蜀文明终结传说的五丁祠。要说这完全是巧合,反而是让人怀疑了。

  几乎不用再多想,我立刻明白过来眼前的这几个山峰,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五丁山,也曾被称为“五妇山”或者“五妇岭”。

  “五”这个数字,已经不是第一次显现出其神秘。在古蜀时期最为尊崇的是五个神灵,在中原地区的学说中五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眼前的五丁山,似乎不仅仅是数字中带一个“五”那么简单。

  按照传说,五丁是当年古蜀国末期的第十二世开明王麾下五个力大无穷的异人,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五个。这个数字很可能和古蜀时期对应的五神有着某种关系。

  最关键的是,根据我们之前查询的资料,五丁开山的传说似乎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是在不少史料上都有清晰的记载。

  清嘉庆版《四川通志》曾记载:“梓潼县五妇候台在县北。”

  《蜀王本记》中也曾说:“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候台。”

  《华阳国志·蜀志》亦载:“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三三七年),蜀使朝秦(秦惠王因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石平台。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塚山。以平台为望妇堠,作思妻台。”

  明代曹学佺所著之《蜀中名胜记》也曾记载:“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庙。”“又有隐剑泉,在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步。古志云,五丁开剑路,迎秦女,拔蛇山崩,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

  又有《五妇岭怀古》一诗,专吟秦美女之死一事,诗云:“娥眉欣然离秦廷,为求至尊西蜀行。不识秦王美人计,未入蜀宫先丧魂。”

  这些资料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于古蜀国的灭亡,差不多就是从五丁打通了蜀地和秦国的天堑开始的。虽然五丁此举不过是奉贪婪的蜀王之命行事,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无可辩驳。

  我们一行三人,将车停在山脚下,然后步行进入山中。

  一九八六年新建的五丁祠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参观,时间太短了,不太可能有什么有用的线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