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商铺的也是一样,只要是在皇商名下的产业做工,没有高低,便是给皇商种药材,养牛羊的,也是如此。”伙计淡定的解释。

  提问的人立刻放下了心,不再为这个儿子以后担忧,不过,他得让儿子多存些钱,在京城城内买房子,以后便是城里人了,有体面的伙计,有处住所,何愁说不上婆娘。

  不信的人,说着皇商是变相的克扣月钱,却被一些坚定支持皇商的人喷了一脸口水,然后便不再理这些酸葡萄心理的人,他们要回去和家人亲戚说说,有在皇商名下的产业做工的,要打好交道,没有做工的,便想着如何能攀上关系。找女婿把在皇商名下做工的人列入首选,与其攀附一些不靠谱的大门大户,还不如找这样的更稳妥。

  没几天,又传出皇商在为做工的人盖房子,第一批房是做工最久和有突出贡献的人优先购买,价钱低廉,但不能转卖,人过世后,其家人后代需搬离,同时会退回其购买时的花销,相当于房子是免费住的。只不过后面的条条框框让一些看热闹的人直说皇商小气,那么有钱,直接送了多体面。

  王修晋对这些传闻只是翻了个白眼,当他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不成?还白送。

  不过单这儿两件事,便让王修晋身处在风口浪尖之上,成为京城中话题十足的人物。王修晋倒是淡定,若是在后世,他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就放在这个时代,才会被人不停的念着。

  第383章

  看似不错的待遇, 当真的推行起来,哪怕是王修晋自己掏腰包, 也有些难度。从皇帝到各个工坊、商铺的管事,初时并不同意的, 他们都觉得给的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 若是再给一些, 会不会养出人们的惰性。除了这些人之外, 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更多的人想要到工坊或是铺子做工,还有同行给的压力。

  原本王修晋给的待遇就比他们高,现在又整出这么一出又一出的, 让他们怎么留住人,而且王修晋的手下还特别的忠诚, 他们许以重利, 也没收买一位。商人们想不能王修晋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都说商人重利,为何皇商要把钱往外洒?

  王掌柜把从老交情嘴里听到的疑惑转述给王修晋,王修晋听完就乐了, 托着下巴想了想, “不是有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不好自诩是君子, 却也称不上是小人,我爱财,赚的多了, 就想让给我做工的人,日子过得好些,这有什么问题吗?而且我用人相当的挑剔,他们还会招不到人,怪我喽?”

  王掌柜很想说怪你,可这话说不出口。东家做事自有一套章法,别看东家有时想一出便是一出的,但他所做所为少有是为自己。如果有人拿东家所有的产业都是赚钱的说事,那他就太狭隘了,他跟在东家身边时间不是最长的,但他却是东家最信任的,要不然东家也不会把名下所有的产业都让他处理。东家每年赚多少钱,又花出去多少钱,他比谁都清楚。

  王掌柜曾问过东家,为何把钱都拿出去,便是和皇室交好,也不用把钱都给皇室,只留下来年能周转的钱。当时东家用玩笑的话说了一次,他赚的钱,就是用来花的,当钱赚的多了,就成了数字,放在那里也只是摆设。皇帝没有钱了,那么身为人臣的他就有责任和义务将国库添满,不单单是皇上的私库,还有国库。虽说装满国库不应该只是他一人的事,他有这个能力就多做一些,有句话,叫能者多劳。

  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东家认为,在其位就应该谋其职,他既然是皇上亲封的皇商,就应该带动起来,让大梁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过上生活富裕一些,便是不能让所有都家财万贯,至少让百姓能做温饱不是问题。当然东家还是很在意他的钱,东家说过,他自己赚的钱,怎么用是他乐意,外人管不了,他乐得给国库,乐得捐给军营,乐得做善事,就是拿到外面洒,那也是他自己愿意的。但如果不是他自愿送出去的,想要拿他的钱,就要做好爪子被剁的准备。

  王掌柜觉得无法评价东家的作法,有些时候东家的行为和思绪显得十分的格格不入,可细想想,又会觉得理应如此。外面的人对东家的评说,在某些方面还是很贴切的。

  王修晋对外界谈论不关心,更不在意。每天忙着医馆开业的事,别人越是不看好的事,他越是要做到最好。医馆成立之后,还缺少坐堂的大夫,学童还是有不少的,之前送了不少家生子的孩子去学医,虽然现在还没有出徒,但是所谓名医出高徒,跟在御医身边,这些孩子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再过个几年,绝对会成为优秀的大夫。但在成为大夫之前,他们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