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luming不只有genesis还有很多电影, 不过几乎都没在北美上映。

  -在哪能看到luming演的电影?n网有吗?

  -我一直想吐槽一件事……luming的演员名字叫ran fei,luming只是他饰演的一个人物, ran fei是非常棒的演员, 他演的电影有两部都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奖项肯定!他本人还是华国最年轻的双料影帝, 他的名字是ran fei!

  由于李大老板的鼎力相助, 《tomorrow》剧组完全不差钱, 哪怕麦克·史密斯想找奥斯卡影后来演女主都没问题。可是李钺的朋友,独立制片人贝尔·格林却没有那么做,而是通过工会找了几个外型符合导演要求、有表演经验、价廉物美的女演员来试镜,最后敲定了演技相对不错的雪莉·克莱夫。

  [原本就是想以小博大的小成本影片,为什么要找大明星来抬高成本?]大腹便便的制片人小眯缝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所有演员都敲定后,导演组织剧组成员一起开了个会,试戏对稿什么的。这种会议斐然并不陌生,国内高要求的导演在电影正式开拍前都会开这么个会议, 通过这种形式能帮助导演了解演员对人物的理解程度, 也能让演员知道导演的要求, 提前沟通和磨合剧组。有时候开拍后, 还会在每天收工后举行分镜讨论会,讨论第二天要拍的戏。

  可这一次的会议却第一次让斐然感受到了压力。虽然学英语已经四年了,斐然的高中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到了现在的听说无压力, 可真正要用英语来表演,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演员在表演时,并不光是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演,声音同样是演技的一部分。

  优秀的演员可以以情动人、以声动人,哪怕躺在床上演个只有眼睛能动的全瘫病人,都能用眼睛演戏。因为无论是表情还是声音,都是表演的工具,并不是缺一不可。比起缺一样表演工具,更可怕的是无法组合它们,让其中一部分脱了节。

  而斐然现在就面临这样的窘境。英语并不是斐然的母语,他用了四年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英语,到如今虽然能听会说,可读写却差了一些。虽然靠死记硬背确实背下了一部分的台词,但在念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因为中英文互换的思考而拖慢了语速,造成的结果就是语气僵硬、情感表达不到位。

  现场因为斐然的“棒读”陷入了沉默,剧组成员们自以为隐秘地交换着意味深长的视线,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都为之一变。

  作为这个小成本电影里唯一有几分知名度的演员,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明面上剧组成员都客客气气,甚至还有人找斐然要过签名。可仅此一句僵硬的台词,这些好莱坞人精们立刻就意识到,斐然的英语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好。

  作为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的圈子,好莱坞向来排外。细数那些a-list,你找不出一个非英语圈的明星,而且绝大多数都来自英澳;b-list有几个拉丁裔,大多数还是歌手,演员基本都集中在电视圈;c-list有那么几个稀少的亚裔,年龄40往上数,奋斗了大半辈子在好莱坞混了个脸熟,是各大影视剧政治正确的配角——还得排在非裔后面。可即便是c-list的亚裔,也基本都是abc,语言是绝对过关的。

  一个语言不过关的演员,想在好莱坞混出头,难如登天。斐然是可以凭借《洪荒》优良的制作和观众的好奇心在m国火一把,但如果他操着这么一口台词登上好莱坞的舞台,分分钟会被观众抛弃——他们可以看你说着他们听不懂的外语演影视剧,却绝对无法忍受你说着一口奇怪的英语演m国的电影。

  那些原本还因为斐然的知名度高看他一眼的剧组成员们,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工作人员们因为是拿固定薪水,因此有几分看热闹般的戏谑;演员们脸色就不怎么样了,毕竟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影响的将会是票房、口碑这些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

  麦克·史密斯也有些后悔。当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觉得和邻居之间闹得那些小笑话可以放进剧本里增添笑料,因此将男主角设定为华国人;到了募集资金的时候,不是没有制片人看上他的剧本,可他们都想对剧本做出改动,甚至还有人想直接买下剧本换导演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