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起用拍卖处理,在座的人也都明白是个什么法子。那花街柳巷推出新人的时候就是价高者得。能在天子内书房里说话的这些人,年龄大的想着名垂青史后世为子孙铺路。年纪轻的就是以后要归到都察院的六科都给事中们,他们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更不想在新君眼里落个贪婪钱财的印象了。

  户部尚书李汝华站起来说:“陛下这主意好。吏治清明,才能国泰民安。今晨这些银两应付九边重镇今冬的粮饷,已经足够了。”

  黄克缵立即说道:“陛下,还是应该先铸写火炮。那是守城的利器。”

  黄克缵的急迫落在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眼里,俩人都露出会心的微笑。这老黄啊,几十岁了还惦记着造火炮,他不该是刑部尚书,该是兵部尚书或是将军才对。

  唯独方从哲看着周嘉谟送上的礼品单子心里不舒服,他这几年算是一朝独相了。各种礼品是没少受,可让他想周嘉谟这样上缴了,他还是舍不得。

  不仅舍不得,他还觉得自己收礼、忖度送礼人的能力,将他们安置去合适的位置,这是给朝廷推荐了有用之人,是不能与受贿、卖官鬻爵相提并论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不同位置的人,对受贿的认识是不同的。

  第773章 木匠皇帝28

  新君在登基大典前两日, 召集重臣在乾清宫议事, 朝臣的心也都飞了过来。关于切身利益的退赔隐田税赋和徭役,随着那几个要全额赔付的官员筹措银钱儿的行动, 可以说已经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了。

  在刑部羁押到第二天的那十来位朝臣, 也让还不起隐田赋税的朝臣心中添上更多的恐慌。有聪明人把吏部叫去谈话官员做了分析, 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刚刚弹劾过熊廷弼的。

  新君应该没见过熊廷弼啊, 为什么会这样保他?

  答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熊廷弼在辽东的做法, 投合了天子的心意。

  乾清宫外的朝臣心惶惶,大多数人没了做事的精气神。乾清宫里的君臣, 也缺少了昨日的“情投意合”。因为天子提出全面开放海禁,要造大海船往吕宋去, 这可是犯了忌讳的事儿。想当年三保太监下西洋, 朝廷添了多少银子进去。

  现在哪里有银子给新君祸祸。

  所以造大海船遭遇了所有人的一致抵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