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康熙问沉默在一旁的周培公:“你觉得呢?”

  周培公说道:“臣以为应一概取中,这是没考之前议定的。皇上原知道他们不肯应试,生拉硬扯来的,有什么好心绪作诗写文章?但也有偶尔笔误的,若是从严择取,大名士尽都名落孙山,与不办博学鸿儒科有什么不同,前头千辛万苦预备多少年,全都白费了。他们回去当然不敢骂街,但皇上却落了个不识人才的名儿,也确实糟蹋了人才……所以臣以为断断不可用平常科举格局求全责备,竟是全部取足名额,便是等外的也一概授官。不愿做官的,也给个名义,算是致休……”

  康熙说道:“就这么定了!你再细阅一遍,凡有乖谬之处一概划出,写得好的加朱笔双圈!——传旨,周培公着补博学鸿儒科一等额外之名!”

  索额图等人都是十分诧异,但是知道皇上这是有意抬举周培公。

  周培公先是谢恩,又意外道:“臣都跟了皇上多少年了,早就也不在乎什么科举出身了,臣当年就是个落榜生,蒙皇上不弃,才能侍奉至今,皇上今日又给臣这么大的体面,臣真感惶恐啊!”

  康熙也动容道:“培公,本来以为你与朕能做个皇亲,就算是咱们君臣之间没这份亲缘,你这些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朕也是看在眼里的。你只要为国尽忠,朕不会亏待你的。”

  明珠等人更是惊讶,皇上何时对他们说过这么感性的话!这么说岂不是周培公在皇上心里地位是不同的!之前有风传出,说在三公主指婚之前,皇上是想把周培公招为驸马,但是这件事一直无凭无据,几个当事人也绝口不提,众人都以为是哪个瞎编造谣的,但是皇上今天亲口说出来,当真是坐实了此言,由不得他们不惊讶了!

  从此以后这几首辅大臣对待周培公,都会更加看重和谨慎几分。而且在朝为官的都是精明人,周培公早就凭着自己的力量在上书房站稳了脚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当世佼佼,出将入相全在皇上需要。明明是封侯拜相的时候,皇上却从他在出身上施恩,这明明是把他当成了心腹,才为他考虑万全。

  就比如明珠也很得宠,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上怎么没想起把他的那个同进士也改成博学鸿儒出身。

  所以这道旨意分明是在昭告周培公在皇上心中的重要地位。

  康熙知道,周培公恐怕真的是对建宁用情至深,因情所伤,果然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眼里再也看不见别人。这几年下来,他身边连一个侍奉的人都没有,更别说娶妻了。

  康熙有时看到他才三十出头,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但是他周培公的目光中却极尽沧桑,有时候似乎就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康熙看得直心惊,觉得对不起他,如果当时没提出那个提议,也许周培公迟早会想开,就不会耽误他一辈子了。但是这天下间的事情,有时还得看命运的安排,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至此,耗时两年多的博学鸿儒科终于落下帷幕。康熙曾问建宁要不要把已经进了翰林院的王夫之招来见见面。建宁觉得没什么必要,就算有血缘关系,也只是陌生人,也没有故意拉近双方的必要。建宁只说:“来日方长,以后见到了再说吧。”

  不过她还是特意去了一次敬太妃宫里,将王夫之在京城做官的事情告诉她,如果敬太妃想要见他的话,自然会传旨召见。

  敬太妃这些年跟着太皇太后一心礼佛,又有建宁的扶照,没有人敢怠慢于她。在这个宫里与没脾气几乎是透明人的太后又同病相怜,越相处两人越是姐妹情深,倒是过得前所未有的舒心自在。身为一位十分有体面的太妃,她自然有随时召见家人的权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