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陆辞微微笑着,将文房和试纸悉数从袋中取出,摊在小木桌上,不疾不徐地退开一步,礼貌道:“有劳。”

  等监试官看完,点了点头后,陆辞又很快收好,不耽误身后的士子片刻功夫。

  随人入座时还不忘轻声道:“多谢。”

  监试官严肃地点了点头,并不与他有半句交谈。

  ——这才像话嘛。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解衣检查是否有绣体私文的做法,是在大中祥符五年2月15日下诏就停止了的,原因如文中所列。再次出现这种做法,是在南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2.监门官负责搜检怀挟,巡铺官(不是巡捕!)负责举人进入考场之后的巡查。监试官负责领人入座等事(后做详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3.巾箱本=夹带册,一种宋小书坊偷偷卖的作弊工具。后来一度遭到官府焚毁。

  4.十数人共敛财雇一人带书来的情况,欧阳修曾在他的《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里提及

  5.传义:指的是在考场上遥口相授或传递文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6.考试前一天,会张榜公布座次,考生必须‘按榜就座,不得移易’。(《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7.衡鉴堂的这一名字借用自《景定建康志》的《重建贡院之图》,作用如文中所述。

  8.特奏名制:对经年累月考不中的人,宋太宗发明了这么一个安慰的赐科班仪式,含金量就可想而知了……(《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第四十三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