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戩心里不快,但王韶驻守渭州已有大半年的功夫,勾管渭州事宜,对此战区情况极为熟悉。

  连渭州知州都严词反对的话,光凭他以此路经略的身份向朝廷提议的话……可想而知,等圣上问过王韶意见后,显然是很难达成的。

  就在郑戩为王韶这一挡路石焦躁不安时,关中那场忽如其来的叛乱,一下就给事态带来了转机。

  在得知王韶擅离职守后,郑戩迅速向朝廷上书:一责王韶驻守至关紧要的渭州、竟未得君令、更不曾向他这一上司请示,即擅离职守的罪过;二则向朝廷建言扩建水洛旧城、三是大力举荐与他亲近的刘沪与董士廉,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官员。

  等派出去送信的兵士抵达汴京,郑戩就接到了关乎朝廷派王韶前去平定关中叛乱的诏令。

  他不由暗骂一声王韶运气实在好,心知要想予以王韶重创,那恐怕是难以达成了。

  凭这次迅疾有力的平定,哪怕要责其擅离职守之过,也不可忽略其对战机判断的精准。

  功过相抵,王韶多半能逃过此劫。

  不过郑戩也不气馁:即便最终奈何不得王韶,但至少能绊住碍事的对方,那由渭州派兵去修建水洛城之事,多半就能落入刘沪与董士廉之手。

  至于朝廷会否同意他扩修水洛城的提议这点,郑戩丝毫不抱怀疑——有清涧城这一振奋人心的珠玉在前,与其近似的水洛城,又岂会不予通过?

  不得不说,郑戩的的确确是料中了曾与他共事多年的朝官、乃至陛下的心思。

  部分功劳,也得归到他那封奏疏所勾勒出的美好愿景的头上。

  在奏疏之中,郑戩先是点出环绕水洛旧城的二水西侧,有百里肥沃田地,更有十数西蕃、羌人部落、互不为属,亦未归顺于唃厮啰。

  而他先前所遣使者,已成功说服酋长数人,他们皆愿献出质子,归顺朝廷——只要朝廷肯补官身、并派出宋人在此地筑城。

  如此一来,岂不拥有了无需朝廷俸养、甚至不必提供马匹等珍贵物资,就可白得数万外族生员为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