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搞不叫白,但简单说来,所谓“一百五十分之一年”应该是一百五十年必定发生一起,并不是说从今天起往后一百五十年期间发生一次。或许明年发生也未可知。如此说来,不是更加容易理解吗?

  与此相比更重要的是,即使现在立即发生,也要让人接受,“啊,这是一百五十分之一年”,也许一千年,一万年不会发生。这是“概率”的戏法。发生也好,不发生也好,不追究学者或关系人的责任。这一点与地震不一样。

  地震是积聚在地下的“邪恶”能源瞬间释放而发生的,所以没有概率。以数百年一次的周期性而发生,不知何时发生这一点是共同的。但相对于地震何时必定发生,洪水未必一定发生。况且“一百五十年规模”的大洪水就更难预测了。

  以前,假设“一自五十年一次”的理由,如同积累各种数据的结果而写在书上,可犹如胁町的今尾武治老人所言,真正的地方是模糊不清。不用说过去一百五十年,就是有史以来也没有发生过“一百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记录。

  根据这本书,设想整个流域的受害程度,再按照河的大小确定数值。利根川是两百年一次,吉野河是一百五十年一次吧。由此可见,要是不能躲避一百五十年一次规模的洪水,若发生了两百年一次规模的洪水,只有低头认输了。

  可是,想一想看,这也奇怪,若按照概率理论,概率一百五十分之一年的洪水不知何时发生,同样概率两百分之一年的洪水也不知何时发生。

  与其对一百五十年大肆造势,毋宁强调两百年规模,不,三百年规模的似乎更好。现在利根川不是两百年吗?倒想知道将吉野河定为一百五十年规模的对策的依据。相反,希望说明为什么不定为八十年、一百年或者一百二十年规模的理由。

  不管怎样,为实行吉野河改造计划,不是硬扩大洪水的规模吗?连局外人浅见都抱有疑问,所以他感到在当地进行反对拆除第十堰运动的人们理所当然要抵抗下去。

  2

  “栋方先生所说的‘基准数值’是指这此数据吗?”浅见手指着书页上一串数字问。小百合“啊”地一声歪着头陷入了深思。

  “我认为这本书中出现的基础数据,成了吉野河改造计划制订方案阶段的理论基础。换言之,是支持该计划推行的论据。也就是说,随意性色彩要比客观性要素强烈。也许当初就有改造计划。如果栋方先生发觉了这个诡计……”

  浅见双瞳圆瞪,小百合则困惑地频频眨着跟睛。

  “这本书里所刊载的数据不过是整个调查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即使公开也无碍大局的数据吧。对推进计划的一方来说,不合适的数据或许就在调查结果中,当然不能对外公布吧。而且在推进计划方面,栋方先生或许偷看了不合适的数据——‘基准数值’。”

  “那……那不合适的数据是什么呢?”小百合问。

  “例如从预测基础的降雨量,就可以知道基准数值是否正确。就降雨量而言,河流的流量数值等等,特别容易成为怀疑的对象。源头流域的降雨量与岩津附近的流量的关系,怎样计算出来的?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昭和三十年代发生的台风受灾情况。与当时比,现在上游的情况变化相当大。因为在吉野河的源头,建造了早明浦水库——像一个巨大的‘海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