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钱浅没有声张, 私下找了几个Q大美院的大神, 本来只是想请教他们,通过她现有的手稿能否进行比对鉴定,结果没想到李艾青在业界的名气太大,几个师哥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震惊。

  通过他们的初步判断觉得这事有戏,因为线条结构色彩概念, 如果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从专业的角度还是有迹可循的。

  但考虑到对方的名气,他们即使有理有据冒然指证,非但对方不会承认,还有可能会遭受舆论的反击。

  所以商量过后,几个美院的大神又带着谢钱浅找到了他们的老师,巧的是这位教授曾设计过世博会展馆,不仅在美术界,甚至在设计界都享有盛誉,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爆出去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虽然这位教授在看过谢钱浅提供的原件后,有90%的把握确定李艾青的画的确和她手稿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告诉公众这么简单。

  谢钱浅那半年几乎都在为这件事奔波,好在年底的时候,这位教授出面,又替她引荐了园林设计方面很有权威的专家,中间几经周折几个权威人士答应替她出份鉴定报告。

  拿到报告已经是来年的春节过后,这一次她没有选择找李艾青正面刚,时间教会了她沉淀和隐忍,也让她从沈致身上学会了如何从一个人的背后彻底断了对方的路,再坐等良机,伺机而动。

  所以她没有找李艾青对峙,而是直接将她告上了法庭。

  这场官司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热议度不断攀升,舆论拉锯战正式扯开,李艾青的铁粉疯狂给路人洗脑,力挺她原创才女的人设,而另一波理性吃瓜的群众却在吐槽人设崩塌毁三观。

  便是在舆论战打得最响的时候,谢钱浅针对性地将她手上的一幅原始稿匿名发到了网上。

  那是木子早期的一幅画,谢钱浅也是在研究画稿时才发现了那幅构图想法和《忆清莲》很接近,应该是木子画那幅所谓的《忆清莲》之前几年就有这幅稿,只是几年后她又画的这版是为了跟当时还是孩童的谢钱浅玩猜画谜的游戏,所以很多细节编排上都经过了改动。

  这幅原稿一经曝光,网上顿时杀出了第三波人马,这波人马多为技术流,从专业角度分析总结,甚至和李艾青的脑残粉展开了辩论,舆论开始逐渐倾斜,越来越多人持怀疑态度。

  冒名顶替比抄袭还可耻,李艾青的画中几幅经典作均在国际上获得过奖项,一旦事情属实,她便坐实了偷盗的罪名。

  诉讼过程相当漫长,因为原作者已经不在世了,她生前的职业跟画家设计都不沾边,维权难度较大,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进行直接证明,只能通过专业角度判定,这就需要一个过程。

  律师希望谢钱浅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证据,证明木子生前的确有作画的习惯,可木子走的那年她才十岁都不到,没有手机,更没有照片,怎么证明?

  网络的热度来得快也去得快,就在这件事拖得快要淡出人们视野时,突然有一条留言顶到了热评前面被谢钱浅注意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