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本书〈后记〉,有栖川有栖说:“《马来铁道之谜》是普通的解谜推理小说。只意识阿嘉莎?克莉丝蒂和狄克森?卡尔和埃勒里?奎因三大师而写的。并且加上我自己——有栖川有栖后,除以X的结果是《马来铁道之谜》。希望X的大小趋近于4。”

  这段话,不愧是一位正统解谜推理作家的心声,同时也是对《马来铁道之谜》的自我期许。

  【推荐文】

  南国铁道上的犯罪旅行 @陈国伟\游唱(新世代小说家)

  *典范的确立*

  《马来铁道之谜》是有栖川有栖的第二十部作品,也是火村英生系列的第十二本。在有栖川有栖的推理小说正式由小知堂引进台湾市场后,推理迷之间就开始在流传着这本书。有人说这是一本旅情推理,也有人说这是有栖川有栖只花了一个半月就快笔写成的。直到现在,它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本小说在有栖川有栖的创作生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在二〇〇二年获得第五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在长篇及连作短篇集部门与浅暮三文的《石中的蜘蛛》并列),也得到第三届本格推理大赏的候补作(得奖的是笠井洁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和乙一的《GOTH~断掌事件》),还获得二〇〇二年本格推理BEST10的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笠井洁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和法月纶太郎的《法月纶太郎的功绩》)。可说是有栖川有栖创作生涯的高峰。

  这本有栖川有栖花了将近四年多写出的《马来铁道之谜》,同时也是“火村英生”系列最长的一部,到底为什么它能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它到底有何特出之处?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复古的美学*

  虽然有栖川有栖被视为新本格的健将,然而其实相较于折原一、绫辻行人等努力在语言的意义边界挪动,而制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幻境,其实有栖川更具魅力的部分在于,那种复古的美感。他让推理小说迷在新的素材、极富新时代氛围中,重新嗅闻到时间的气味;时间拥有怎样的一种气味呢?我们在现实中,往往无法察觉,唯有当时间滞留在器物上,瘫懒在记忆中,我们才能在回忆的过程中,嗅觉到那些分子,有点旧黄的,但带着特殊的古老沈香。

  用一句文学的本行话来说,就是有栖川有栖不像那些我们熟知的新本格作家,是走形式主义的路子:专注于打破以往由情节拉扯着推理线,而试图以小说叙述形式的梭摩,叙述语言的重铸,暧昧化的人称与时态,情节的去写实化,而营造出新的“本格”美学。有栖川有栖专营的,如今回头看来,是专属于新时代中的个性店,出售沾染时光的记忆物,以写实本格的传统,回复人物角色在本格推理的重要意义,以情节推动案件的行进,而将悬疑性与推理管线埋藏在故事的柏油路面下。

  也正因这样的复古气味,使得他获得读者的支持,直至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不坠。

  *来到高原的凶杀案*

  《马来铁道之谜》的故故事,其实一如诸多本格名作,侦探与助手一同到外地旅游,却不巧碰上凶杀案,于是被卷入的两人,便展开了侦察的工作。不过这一次,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来到的是外国,他们不再能依靠着日本国内的名气,得到警方完全的协助,而且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局面,而是由一个马来籍的死者,与一个日本移民家庭所组成的复杂情境。

  作者在此刻意设计了一个复杂的交流空间,有日本商人、马来当地居民、在日本留学的马来人、日本观光客、英国小说家、世界各地的昆虫迷,各种错杂的文化身分,在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对话语境。侦探不再能以习惯的思考逻辑来进行推理,一切都是陌生化的,离开了秩序感十足的日本,南国邦民的行为不再是可预测的,动机的可能性改变了,犯罪手法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警方的办事程序也可能不同,在凶杀案发生的金马仑髙原上,观光胜地一下变成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的推理试炼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