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数术?”乾清一怔,“长青王爷这件事,要……算?”

  “数术可推算天文历法,可推算天气变化。然而我们所掌握的寥寥几条线索,几乎飘渺无依据,哪些可以作为推测依据使用呢?”

  乾清看着厢泉,似是有些明了:“你让我乘冰舟前行,就是模拟当年环境,来寻觅古今事发之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相似点做突破?”

  厢泉笑道:“不错。事后,你和韩姜几乎命丧于水中……乾清,对不起。我在事后反思几夜,总觉得自己太轻视了你的安全,想着想着,突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没带羊皮筏子?”

  “不。是错估了冰块大小和你们体重的关系,导致你们落水。我原本以为你们怎么都不会出事的。我之前问过工坊,也曾大致告知过你。你们的冰块长(1)六尺五寸一分(约2m),宽度也是六尺五,高度两尺八寸四分(约36cm)。而长青王爷的冰块模子至今还在,和你们等长,宽度、深度约为你们的一半,根据《九章算术》里所说,面积显然是你们的一半,但我仅仅知道这些。”

  乾清有些发懵:“所以,你这就断定我们不会沉?”

  厢泉有些愧疚:“(2)《墨经》有云‘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荆,形体。具,相同)大意是,物体很大,在水中沉下去的部分却很浅。关于物体的大小,重量和吃水线的道理我不甚清楚,《墨经》也没有讲清楚。但这样来想,若是将冰块分成两块,你和韩姜一人一块,你们分的冰也比长青要大上许多,不会沉的。而且你们现在几乎处于最冷的冬日,冰块根本不会化得这么快。所以长青若到了,你们也到了。”

  他絮絮叨叨,像是讲解更像是自言自语。乾清彻底被他说懵了。他有些吃惊于厢泉的思维,其间的道理他真的不清楚,但是厢泉其实考虑的非常详尽了。

  那问题在哪?

  厢泉微微闭起双眼,接着道:“你们出行的那夜,我被释放,去雁城码头接你之时却吃惊于你们的落水。但是一想也对,长青王有去无回,冰块只使用一次;而但你们是需要返程的,可能更加危险。而后如你所言,是大风将冰块碎成三块。韩姑娘身上带着重物,导致你游水救她时感到被重物拖拽,故而救人困难。我想着想着,觉得你们出意外,会不会是因为体重太重了,冰负荷不起……”

  乾清叹息道:“想这些,是不是真的有用?”

  厢泉闭目一笑:“当然有用,这件事成了问题的关键。你们到底有多重?你们的冰块比长青王爷大的多,可是究竟大了多少?明明应该比长青安全,为什么变成这样?我突然顿悟,五十四年前长青出逃之夜,之所以造成‘凌波’之象,不仅仅因为黑夜,也不仅仅因为冰块近乎透明——而是因为冰块几乎完全没入水中,人踩在上面几乎就像踩在水面一样。我隐隐觉得不对,便去查书,想找找吃水线和重量的关系,但所寻典籍不过是《墨经》的寥寥数语而已。但除了墨经,古时还有一个故事可以验证重量关系,就是我刚才跟你讲的那个小孩都不愿讲的故事——”

  乾清一怔:“曹冲称象?”

  厢泉点头:“不错。我为了弄清楚整件事,又托人弄了一块冰。并且在这几日里挖了你家后院的土,等重均分,装入同样的袋子里。方才我就在测量冰块完全浸入的重量、浸入三分之一的重量、浸入二分之一的重量,并且做记录。若使冰完全沉没,你和韩姜那块冰的负重约为二百三十余斤(150kg),而长青王爷那块的负重大概是六十斤上下(35kg-40kg)。”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