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jane真没想到这西坝豆腐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轮回的生动描绘令她听得入了神。

  美味享用了,故事也听完。二人休息片刻便付帐离开酒店。轮回本来安排下午带jane上凌云山看大佛,可这日头太毒,便建议不如改明早去,凉快些。

  “你是导游,你说了算。”反正时间还多,jane不急。

  “那好,下午我们去大佛博物馆,晚上再带你在城里逛逛,体验一下乐山夜生活。”

  正文 3

  大佛博物馆建筑群坐落于岷江东岸任家坝,由多功能博物馆、小剧场、景区入口牌坊、生态停车场和沿江景观道等组成,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根据《乐山大佛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加快“中国第一山”旅游景区建设的步伐动工兴建的。项目的目的,是作为乐山城市的标志和乐山历史文化的载体,为乐山的旅游增加一个亮点。

  建筑外观形态直接由崖墓(乐山汉代麻浩崖墓)经过正负形体转换演化而来,一组高低错落的箱体建筑从山崖中“生长”出来,箱体内部即为博物馆展厅。用设计者自己的话说,博物馆是保存收藏遗物的地方,其实就是现代的“墓穴”。很有意思的是现代人经常流连其中,用冷漠的眼光打量自己几千年前的影子,大家都把这种东西叫做文化。

  主入口处采用崖墓入口的处理手法,较为收敛而退隐,门头由三尊佛像造型装饰。小剧场退到后部以突出博物馆的主体形象。小剧场前小广场一侧竖起了一个由钢,玻璃,膜结合的光塔,光塔的造型为中国传统密檐塔的现代版本,凸现了博物馆的佛教主题,堪称点睛之笔。整座建筑外墙采用乐山本地出产的红砂岩,表面采用凸点机理,阳光下泛起特殊的光彩。

  实际上,这个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陶郅工作室设计的博物馆,刚刚落成启用不久。馆藏文物不如想象中丰富,部分展厅尚未开放,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设计者对光影的理解和运用十分巧妙与独特。博物馆内庭由一组三角形折板玻璃光棚覆盖,光棚下自由地一组张拉膜使阳光透过光棚照到室内随时间变化形成一系列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光影。内庭一侧自然的山体露出红砂岩本身的质感,岩体上生长着青苔;更是与博物馆人工建筑形成绝妙对比。

  记载大佛工程事迹的《大像记》小比例仿制碑;

  发起修造、募集款项并为了保护这笔佛财自剜双目的黔僧海通塑像;

  十三层重檐大佛阁的复原模型;

  遍布大佛全身的巧妙排水系统介绍;

  公元7世纪的佛像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