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我问你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收回视线。

  “那就是,为什么要开凿大佛?”

  “还用问?!”

  “博物馆的文献不是清楚的说明了吗‘三江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毁坏农田,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僧人海通,见此非常心痛,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来,开凿出的石块坠江可以减缓水势,二来,借佛主之力镇水。’”jane没想到会是如此简单的问题“看,我几乎能背下那段话。”

  jane说的很正确。历史文献上确实是这样记载的。

  轮回不禁想到父辈的回忆中,数十年前的三江汇合处到了夏季是何等壮观。

  “上游打下来十多米长的树筒子,都被大佛沱的旋儿涡抽来立起!”这是轮回父亲的原话,丝毫不夸张。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这三江有如何不羁、摧枯拉朽,恐怕只有1998年那场洪水可以相提并论。

  那时候,枯水期的水量也比现在汛期的水量大的多。水量大,水质也相当好。据轮回的母亲讲:“清花绿油叻,大家都在河边淘菜淘米…哪像现在哦…”

  事实上,轮回少年时期就住在这河边的箱箱街上,离他们现在喝茶之处仅百米。当然,那老屋早已变成楼房,他念过的航运小学也已成了正在建设中的“滨河路99号”江景楼盘,当年的顽童也长大成人。

  年幼的他经常在大渡河边见到这样的震撼景象:上游伐倒的大树干顺流而下,浩浩荡荡排满半个江面长达数里,被汹涌的大渡河冲载着往下游奔去。

  而在当年的李码头,数根大树干被用竹篾编织成的“纤藤”绑扎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树干在江中翻转利于水运。站在这些木头绑成的筏上,*纵航向的人被称做“放耙儿叻”,轮回的大伯曾经就从事过这项工作。可惜这样的场面,再也无法见到,因为上游数百甚至上千年成长起来的森林,早已伐尽,无耙可放。不过一句“放耙儿”却流传下来,成为“爽约”的方言代名词。

  “有一点得让你了解。唐朝时期的三江汇合处并不是现在这个位置,而是那里。”轮回用手指着凌云山旁边,独立于水中的山体向她介绍。

  “早在秦代,李冰就已经在曾经的三江汇合处,开凿了有效的水利工程--离堆,我们通常叫它乌尤山。它还有一个很酷的名字,‘中流砥柱’!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渡河直冲乌尤山麻浩位置。根据民国时期《乐山县志》的记载,在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9年),现在的育贤坝是文庙的所在地。也就是说,现在你看到的大渡河河面下,曾经是街区!”

  “不可思议……”jane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的确如此。千年时光,河道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轮回娓娓道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