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83节:第四章绑架者之死

  黎帆用笔细细地记载,又问他这许老头过去主要为哪几家大户服务?有没有具体的姓氏?他生前屡屡提及的是哪几家?

  许三抽起烟来,沉浸在自幼儿起亡父整天在自己耳边唠叨的那些艰辛故事中的细节来。那时候,挑水挣钱很少,常常冬天里连鞋都买不起,赤脚也不觉着冷。那些大户人家的佣仆们隔三岔五地嘲笑他。但是,后来这些人做梦也没想到,赤脚挑水的许二水,居然有了自己的一家铺面。这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至于本埠一些上数的大家族,他昔日里听老子挂在嘴边的,无非是李家、陈家、廖家、夏家等等,都是威赫一时的。对了,还有紧挨着不远的稻河边的范家。

  “对,你就说说这范家吧,”黎帆眼前一亮,感觉摸到了榫头,忙催他介绍。

  “范家,你不知道?百尺楼的范家。他们家有座高楼,都快超过城墙了,是供奉佛龛的地方。满城人都知道啊。可惜,后来被一把大火毁掉了,范家也没了。等不到日本鬼子来,就变成了一地的破砖瓦砾。”

  黎帆快速地在本子上写着。大致地按他所说的位置确定了方位,心中暗想,难怪查不出范家的资料,原来它已经在抗战前夕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了。可是,它既然存在过,在民国以及清末之前的史料中怎么没有记载呢?这情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范姓人家的资料被人为掩盖掉了;二是这户人家是外来的,在本埠居住年份有限,留存的痕迹太浅,经不起岁月的湮没。具体分析来看,前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民国至今,怕是没有哪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能够左右历史,抹去这份记忆。只有后者是有可能的。一户外来的人家,从外乡迁徙转来,还没来得及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姓氏,就匆匆消逝了。范家,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情形。那么,死者章先生从这个家族的消亡中,找到了怎样的秘密呢?

  许三哪里知道黎帆心中所想,夸夸其谈滔滔不绝了半天,直说得口干舌燥,才稍稍打住。黎帆趁机起来告辞。出了门拐上清化桥到了河对岸,依照方才获得的资料向南溯流而上,去寻找那座传说中范家宅邸的遗址所在。

  河岸边的道路修整得段落断断续续。靠近桥口处的都是柏油平整,反之则依然土路坎坷。这样走了大约有半个钟头,在接近市中心的坝口地段,突然被一道围墙阻止了。黎帆是本地人,熟知这里的环境,一眼就认出这里是百货批发站的仓库。他凝神想想,霍然而解。这里既然沦为废墟,那后来免不了要被规划利用起来。正所谓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干净之后可以另起炉灶了。

  围墙内的情况,黎帆过去进去过,知晓一二。全部是五六十年代砌建的钢架红砖式的建筑,最里端临河处,有两株雌雄银杏树,足有三四百年之久。年年郁郁葱葱,长势不衰。现在看来,昔日这里或许也在范宅的范围之内。莫不成,范家宅邸竟也有这么多的年份?

  第84节:第四章绑架者之死

  黎帆心中存着这疑问,沿着漫长的围墙绕了一圈,到了坝上,正是商铺栉比鳞次的市中心大街。过了坝口向东,就是乌雀巷了。李宅旧楼依稀可辨。他长叹了口气,心中思忖一番,顺道再度拜访了这处与自己冥冥中有着联系的西式旧楼。

  自从那夜出了人命案子后,文管局和相关单位协调,加固了李宅后园的围墙并封死了小门。前面施工队设专人轮值夜班,绝不放闲杂人等进来,以免再次酿成惨祸。黎帆到了外面建造中的门楼时,便被阻拦,查询身份。他出示了记者证,表明自己是来作采访调查的,这才被允许进去。

  李宅后园依然是那天密室面世时的旧貌。一株黄杨树迎风摇曳,细碎的叶片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哗哗声响。黎帆来到小楼的入口处,看见门敞开,搭扣上耷拉着把扭开的锁,知道里面有人,便咳嗽一声,问:“里面有人吗?”

  楼内吱呀响了一下,随后有个人嘶哑着嗓子问:“外面是哪位?”

  黎帆推门进去,见面前站着个干瘦的汉子,两条腿仿佛麻秆一样,只剩筋骨,难寻皮肉,真正是瘦到了绝顶处。他忍不住发笑,说:“我是报社记者来采访的,你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