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能让安南侯凭借这些简单的证据就确认嫡出血脉,也许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安南侯从一开始就知道两个孩子被调换了。这个可能性极大,陈家从京城一路来到淮州。在这个时代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算是怀疑,那也要找很久吧?甚至一辈子都可能找不到。可是安南侯找了没多久就找到了陈家。

  安南侯当时从京城逃出来,换了孩子,是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能够活下来。书里有一段介绍背景说靖王继位之后,到底谁为太子,朝堂上着实争吵了一阵子。那一段日子安南侯过得如履薄冰,生怕站错了队,满门覆灭。所以即便是他回了京城,继承了爵位,也没有立刻接回亲生儿子?

  对了,不是刚刚换了新皇帝吗?去年收稻前后,在晒谷场上,那些大老爷们,拿着烟枪一知半解地讨论地很是热烈。

  所以安南侯的危险已经解除了,他要接回自己的亲儿子,但是陈焘在陈家养了十多年,他怕儿子回去养不熟?或者儿子以后会有陈家这个牵绊?又或者还有其他不知道的缘故?

  月娘的话也透露出一些不寻常的信息,李家那个畜生,平时虽然混账,但是也没有到这样把陈月娘往死了打。如果是设计把陈月娘拖到河边,推到河里。引父子俩下河去救陈月娘,弄死陈家父子。可为什么要留下陈月娘呢?李六郎应该巴不得能弄死陈月娘再娶。

  虽然有陈月娘这个让人想不明白的环节。但是从现实和书里的发展来说,陈焘回侯府之后很思念自己的养父母,几次想要逃出侯府。后来安南侯将陈家硕果仅存的自己给接了过去,也是为了能安陈焘的心,从那个时候起,陈焘才真正成了谢弘益。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推测,不过两人身上的淤青却是切切实实地佐证。

  书里陈月娘没有回来,因为现场人太多,投河自尽不成,又回了李家。她将父兄之死的罪责算到了自己的身上,陷入了深深自责之中,怀着孕的身体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精神折磨?

  庄蕾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细节,李六郎死在月娘之前。为了保住孩子,在月娘难产的时候,李家老两口要求保孩子。陈月娘的死,成了压垮张氏的最后一根稻草,张氏没有拖过半个月,也走了。

  从父子俩出事,陈家才几个月就灭门了?书里可以说是炮灰,放在现实中也太奇怪了吧?

  庄蕾站起来去添了香烛,回来继续跪坐着,累了,额头抵住了门板的边上靠上一靠,一只手一直抓着陈然的手。直到天蒙蒙亮,她站起来,进去烧了早饭,该吃的要吃,再难也要撑下去。

  婆婆守着公公,庄蕾过去搀扶她:“娘,咱们进去吃口东西,如今就咱们三个人了,您是咱们的主心骨。不能倒啊!”

  张氏仰头看庄蕾,婆媳俩核桃眼对着核桃眼,看她这般地懂事坚强,又想想还有月娘,张氏站了起来,婆媳粗粗吃了两口。庄蕾跟婆婆商量:“娘,报丧要报哪些人家?寿材的让谁去买,寿衣香烛这些东西谁去置办,还有麻衣怎么裁?席面谁来管,这些咱们先拿个主意不要乱了。”

  张氏一下子痛失儿子丈夫,恨不能随了父子俩去了,此刻听庄蕾这么说,虽然一夜守在大郎身边,都没有挪开半步,却事事说得在理明白,定了定心神道:“报丧,咱跟你二叔公商量,让他带着阿良去报。你三叔夫妻可以卖寿材和寿衣。你周伯伯等下就过来了,席面的事情让他管。”

  她进去拿了个匣子出来,打开是一匣子碎银:“这里有五十两的碎银,你先拿来用,不够再跟我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