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隋然想了会儿,“淮总说在等第三方评估,最快下个月出结果。”

  海澄嗤声:“等哪个第三方,还有比我们更专业的?”

  隋然没回话,她几乎可以肯定,海澄无意识地走入了惯性误区。

  她以前跟淮总私下提起海澄,有时会叫她师父——当年海澄手把手把她带进门,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怎么把握甲方乙方的关系,怎么做预判,防范风险。

  离职前,海澄已是她仰着头才能看清一半的山,离职四年回归职场,海总更上一层楼。

  她对海澄的能力十成十信服。

  但自从接下临港的园区,隋然一直感觉哪里发生了变化。

  海澄来之前,她想了很久——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海总是因为做中介商时间久了,一时半会儿没办法站在其他层面去通览全局利弊。

  长期处于某个环境或领域,人的思路和眼界逐渐产生局限性,免不了自以为是,会想:我在这行业做了这么久,我比你们外行见多识广,在这上面你得听我的,按我的方案来,没错。

  可另一方面,服务商固然打着“为客户着想”的旗号,并不可能真的做慈善,说白了也是以专业服务赚取佣金,业绩指标悬在头上,自身利益摆在第一位。

  海澄能完全站在遇安的立场考虑临港园区是否适合落地建设么?

  再退一步,遇安这里进程暂缓,她便着急联系钧霆引进其他客户,她对园区未来运营方向是否有清晰明确的计划?

  打个比方,一座新开的商场,招Starbucks、金拱门当然比“starqucks”、“银拱门”更有凝聚力,品牌效应在,作为运营方,如果只考虑短期业绩指标而不考虑长期发展,什么客户都往里招,未来健康持续的概率不高。

  这也是淮安讲解荣范文昌迷彩单车的案例带给她的启发——倘若初时只考虑把摊子铺开,做大做强,而不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无论风头无两时多么引人瞩目,终究是昙花一现。

  一个项目落地,不单单看该项目带来的短期收益,后续的连锁反应才是重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