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农说,早就没了,十多年前有次旱灾,收成大减,没办法和地主借贷,结果第二年收成还是不好,借的钱利滚利,根本还不上,就抵了他的土地,

  沈清疏又问他,县里还有这么多荒地,为什么宁肯做佃农,也不肯去开垦荒地呢。

  老农就哈哈大笑起来,说她果然是富家子弟,秋冬季节才能垦荒,做佃农,每年辛苦劳作才够一年食物,哪来的空余时间和储备粮食去垦荒,地没垦出来,人恐怕就先饿死了。垦荒少说也要累掉几层皮,就算辛苦垦出来了,没水渠,地也不怎么肥,一不小心还会被别人摘了桃子,怎么办?所以宁做佃农,也不去垦荒。

  老农说完,听到管事的在吆喝了,把粗瓷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又去扛甘蔗了。

  沈清疏出了糖坊门,默默想着这些天了解到的情况。

  岳水县靠平县方向有一片沼泽地,她考察之后,认为很适合开荒,站在官府的角度,只要组织起人力挖河渠排水,平整土地,做好灌溉系统,那儿就会变成一大片肥沃的良田。

  最关键的是,没有人站出来组织,每年除了赋税,各乡其实还要依法服徭役,但是那点人手数量有限,沈清疏想的是出钱募役来开荒。

  所以她才要办糖坊挣钱,空口白话的,拿不出粮食和钱,不可能强制百姓来开荒。

  这年头都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不高兴了,多出点太阳或是多下点雨,都导致收成大减,百姓衣食无着,而地主则通过这些机会,大肆兼并土地。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就会爆发起义,天下大乱,人口减少,然后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是封建社会避免不了的人地矛盾,除非能进入工业时代,然而即便在后世,地主与佃农,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沈清疏也没有想到那么久远去,当下她只是想通过开办糖坊,开发荒地,能让岳水县百姓富裕一点。

  这些都还要看白糖运到京城之后卖的怎么样,第一批糖制作出来,在本地的反响很不错,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运到京城去卖。

  为此沈清疏还给孟柏舟去了信,他家名下有不少商坊,推广这种白糖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双方也是互利共赢。

  沈清疏回到县衙时还是下午,她走到卧房,没见林薇止人,进书房一看也没人,不禁有些讶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