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说方寒之前说自己天赋差那是偶然,现在方老爷子又说,这可不是偶然了。

  难道说是老人家要求太高,所以觉得方寒笨,然后方寒也一直这么自我认为,觉得自己天赋不行?

  以方寒的天赋,郭文渊都欣赏的不行,方老爷子还觉得不够,这标准也太高了些吧?

  方老爷子继续吹嘘着:“我们方家世代行医,我祖爷爷那会儿,我们方家就已经开始悬壶济世,到了我这儿已经好几代了,小寒的父亲又是个不争气的,不愿意学医,还好这小子够努力,这才没让我们方家断了传承啊。”

  在老爷子眼中,方家几代行医的历史那是绝对值得吹嘘的,老人家其实没什么见识,也不认识太厉害的中医人,所以对自家的历史那也一直引以为傲,说起来那是一点也不心虚。

  方浩洋听着连连点头:“怪不得您老能教出方寒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原来方家还有这么深的底蕴。”

  中医界很多东西那都一直是父传子,师傅传徒弟,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

  中医在民间发展了两三千年,绵延不绝,出现了一代又一代名医,最主要的秘诀那就是传承,家传、祖传、师传。

  即便是到了现代,很多老中医都会说,想要学好中医,只有两个字——师承。

  即便是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不少著名的中医院,很多中医学院的学生毕业还是会找老师,拜师学艺。

  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医代代相传,历史渊源,真正的中医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传承史,是炎黄子孙和病魔抗争数千年的抗争史。

  到了现代,真正传承下来的东西已经少之又少,几乎灭绝了。

  即便是中医,也同样在夹缝中苟延残喘,面临着断层、后继无人的危机。

  中医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不仅仅有文化,也有一些规矩和礼节,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中医重世成,重传承,尊师重道,这是优秀的一面,有些中医人门户之见,扫帚自珍,却也是限制中医发展的一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