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无论如何,这三座城廓中还有不少民众没走,有人是来不及,有人是心存侥幸不肯离开。悦瑄大将军下令,组织战俘与当地劳力入役,或充当民夫为前线运送物资,或到田野中割麦,总算部分解决了就地补给的问题,但仍无法满足大军持久作战所需。大部分军需物资以及运送物资的劳力,仍然主要来自于相室国内。

  这是少务事先安排好的战略,目的就是诱使相穷挥军深入。这么做既有利也有弊,好处就是将相穷大军的补给线拉长,并尽最大可能防止沿途物资和人丁被相室国大军裹胁,主动收缩力量到国都一带防御;坏处就是这条进军路线上各城廓守备空虚,相穷大军可以轻易攻破、向前快速推进。

  ……

  野凉城的城主府,如今已成了相穷的临时行宫里。这天在行宫中,镇国大将军悦瑄说道:“主君,我们进军神速,短短一月时间,已推进到彭山与丈人山一线。只要越过这道关防,就可以直扑巴都城下。但大军长途奔袭而来,需要暂时休整,而且这一路进军,也未免太顺利了!

  少务已将我们沿途三座城池中物资、军力抽调一空,难道他就没有防备我们来攻击吗?这会不会是诱敌深入之举?万一我们后方的粮道被截,恐怕就有大麻烦了。”

  相穷沉吟道:“发兵之前,我们就已探明这几座城廓的虚实,所以才决定快速进军直达巴都城。这一路的情况,也先前所探相符,大将军又何必担忧呢?根据审问战俘的结果,巴室国将这三座城池的物资和人丁都紧急撤离到国都附近,这也是明智之举。

  那三座城廓无法抵挡我们的大军,他们重点就是要守住彭山与丈人山之间的隘口关防。接下来的一战恐怕会很激烈,但只要我们能取胜,就离最后成功不远。至于大将军担忧后方粮道,也不无道理。

  但我之所以选择如此进军,就是为了出乎少务与郑股的预料。谁都以为我可能会在边境袭扰,占据城廓、捞些好处,但想不到我是要灭巴室国。我们的进军线路大后方,便是龙马城与我们自己的国都,这是粮道最稳固的保障。

  增调后备军阵驻守新占领的三城,以重兵稳固后方。待突破彭山与丈人山隘口后,大将军便在野凉城中镇守,我则亲率大军攻打巴都城。到了那时,就算攻不下巴都城,少务也不得不求和;若是我攻下了巴都城,便能与郑股合兵瓜分巴室国,而我们最终的收获,将远比郑股更大。”

  悦瑄劝道道:“主君不必亲自领兵攻打巴都城,我在前方攻城,主君在野凉城中镇守便是。”

  相穷摇头道:“若是这样,我何必不在国都中坐镇、却亲率大军前来呢?巴都城我将亲自攻克,大将军则在野凉城中接应。占据彭山与丈人山隘口之后,我们便进可攻、退可守,就算没有攻下巴都城、亦无大损。”

  相穷和悦瑄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先将后备军阵调到前线,攻击前方的关防。这样即使精锐军阵得到休整、锻炼后备军阵的作战能力、同时也是消耗敌方的防守力量。等将对方的战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换上精锐军阵一举破关。

  难道攻下了这一座巴都城,便能征服整个巴室国吗?其实相穷这个战略没错,因为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指挥中心、也是统治机构的中枢所在,一旦被攻占,往往能使整个国家的陷入瘫痪状态。在没有统一组织与指挥的情况下,各城廓也只能各自为战。

  这种情况就像攻城。假如如果城池被破,辖境内各村寨民众都失去了庇护之所。城廓守备军阵被解除武装后,面对正规军阵时也就与普通平民差不多。缺乏统一组织与指挥的各村寨民众,则更无反抗之力。

  并不是每个村寨,都能像白溪村当初那样被灵宝组织起来作战。而就算是灵宝,顶多也只能组织村民防守村寨,对真正的大军造成不了威胁,更何况已失去了城廓和国家为后盾,不可能独力坚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