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日中午一点,张清辉带着裴声一起去会见东大的几位气象学教授。他们来到一栋通体咖色的教学楼内,经过旋转楼梯,推开二楼报告厅的门,发现一同来的除了几位校内的学者之外,居然还有一位wmo的工作人员。

  这倒是出乎张清辉的意料,wmo是国际上最有分量的气象学组织,任职代表也都是在学术界或者业界有极大贡献的人,比一般的大学教授名头更大。好在他演讲经验实在丰富,裴声也不会怯场,两人配合,很好地讲完了他们一年前的气候动力学研究。

  翻译随即开始问问题,并不难回答,直到最后,wmo的代表就极端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朗的应对措施提问,裴声想了想,给出了回答,但重点强调了遥感观测设备的使用和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性,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如何发挥作用。

  “你认为应该依靠科技力量应对自然风险?”这位代表叫陈吉,是华人,会说中文,在翻译帮腔之前抬手礼貌打断。

  “是的,科学始终是人类探索自然最便捷的道路。人类过于渺小,只能通过减少不确定变量来规避风险,提前应对。”

  “那为什么只开发针对专业工作者的预警系统,而不考虑建立一个全民化的,预警和科普性质并存的系统?”

  裴声思考了一下,鞠躬:“的确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只是基于预算和科学性考虑,因而有些不周。”

  张清辉及时出来打圆场,解释了当时不考虑更全面系统构建的原因。

  分享会结束,陈吉邀请他们二位一起用餐。

  餐厅就在校内,是一家小而雅的茶室,但也贩卖定食套餐。

  “中国地广,气候条件千变万化,你们的课题有足够的数据资料,是很好的研究。”陈吉开始点餐,“这家店的鳗鱼饭最好吃,二位有什么忌口吗?”

  “没有的。”裴声代张清辉回答。

  “二位的名字很熟悉,请问你们是否参与过wmo的其他项目?”

  “是的,蓝皮书计划中的焚风效应模块,我们有幸贡献了一篇文献,参与编撰。”

  陈吉恍然大悟,和两人握手:“是我没记住,那篇文章我也看了,非常完美。一片完美的论文,值得被载入国际气象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