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华 第226节(1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郎君,谢某无意挑拨你们手足之情。只是谢某自入晋阳便与郎君投契,看不得郎君为人所愚,要为为你讨个公道!”

  蒲津渡口前,已然遍布军寨,此时相谈之处,便是军寨主将营帐之中。李建成于公案后端坐,在他面前的则是最近被他引为心腹的谢书方。李建成初至渡口时,并未打算安营扎寨,仗着麾下兵多将广想要硬生生用人命打开一条通路,夺取蒲津渡。可是几番交战下来,非但未能如愿,反倒是损兵折将。那些素日与他交好的世家子弟麾下私兵死伤惨重,已经不肯再派家兵家将为其送死。便是晋阳本部兵马也颇有折损,让李建成不敢再随意挥霍军力。比起兵马损失,士气的打击更为严重。晋阳的数万精锐数年间用心操演修缮甲兵,自以为爪牙锋锐无人可挡,更有世家为奥援此番出兵必能一举攻克长安席卷天下。纵然不至于一帆风顺,也只是在和蒲山公李密或是洛阳王世充,再不就是哪位世家大族的较量中受些挫折,长安城中那位少年代王以及京兆鹰扬府的弱兵根本不配做自己对手。没想到未曾与这些当世豪强、世家名门较量,居然在小小的蒲津渡,就被老将鱼俱罗所阻。明明兵力占优却处处受制,非但未能成功破敌,反倒是被重瞳老将杀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固守待援。李建成原本千方百计求战,如今却是担心鱼俱罗挥师过河。是以这些时日转守为攻,亲自监督军将修缮营寨,摆出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姿态。越是如此越证明心里没底,不光是那些世家子弟大失所望,就是随同他出征的晋阳兵马也垂头丧气,纵然以牛酒劳军也难振士气。身为主将,李建成也知这一切责任都在自己身上。纵然父亲为人宽厚讲究父子情分不予追究,这些军将士卒的舌头根子也不会饶了自己。军汉头脑简单,只认胜负不问其他,若是自己能反败为胜大破鱼俱罗,事情还有挽回余地,否则怕是弄巧成拙,日后想在军中树立威信不知要费多少周折。这几日固守营垒之余,也冥思苦想破敌之策,却始终没有办法。今日谢书方前来李建成只当是他有了破敌之计,没想到所说的却是父亲布置。平素谢书方就不修边幅举止狂放颇有昔日东晋名士遗风。刘文静平阳之事未能办妥,前者蒲津渡兵败事先又未曾看破,在李建成面前地位大不如前。谢书方近来取而代之的希望,也就越发狂放起来。一入军帐便遣散左右,对李建成的态度也不算客气,口吻中很有些教训的味道。说起来谢书方倒也并非一无可取,其相貌堂堂乃是晋阳城有名的美男子,虽然在李嫣看来其身上世家子弟浮浪气息太重,没有武人英气,但是晋阳城中对其有好感的名门贵女也不在少数。其本身也是允文允武的人物,一身弓刀武艺很是了得,便是从小也曾耍枪弄棒的李建成若是放开手脚较量,怕也不是他对手。此番攻打蒲津渡,谢书方也曾与鱼俱罗交过手,固然败在鱼俱罗手中,却也败得不算难看。至少全身而退未曾受伤,能从无敌猛将手下逃得活命就足以让他在军将面前夸口。比起武艺来,谢书方的谋略更为出色。年纪虽轻却是满腹韬略,谢家四百年传承底蕴非凡,其家学渊源见识出色,私下里亦自比谈笑间破符坚百万雄师的祖上。李建成爱其才具敬其出身,是以此时谢叔方在帐中公开质疑李渊军令,又对李世民颇有诋毁,李建成也不曾发作,反倒是频频点头,一副礼贤下士模样。

  “依君轩之见,不能让二郎带兵助我攻蒲津?”

  “自然是不能!我军与鱼俱罗连番交战,重瞳贼虽一时侥幸得胜,可是自身伤亡也重。其将帅不和军心不稳,只靠老儿蛮勇支撑场面,绝非长久之计。待他的锐气耗尽,难免兵败将亡。此时一支生力军上阵,足以左右胜负。二郎将兵前来,等若白捡功劳。日后人们说起来,只会说二郎用兵如神,一战得蒲津战败鱼俱罗,不会有人记得我等浴血厮杀鏖战多日的辛苦。不但于郎君不公,就是对这些日子舍死拼杀的将士也不公道!“说到这里,谢书方的声音略略压低了三分,但是语气变得更为严肃:“二郎素有将略,于军中威名早著。若是此番再让他攻取蒲津,其军中威名便无可撼动。到时莫说是普通军将,便是大郎身边这些世家子弟,只怕也会有人心生他念。难道大郎就想凭着一个嫡长身份,承继大业?“李建成面色微变,随后又恢复如常。摆手道:“我弟兄之事,君轩就不必多言了。大人既然安排二郎助战自有其考量,鱼俱罗又着实骁勇,若是二郎能打开局面未必是坏事。我等顿兵于此,延误时机,若是桃花汛到来……”

  “二郎若能打开局面,于国公自然是好事,于郎君难道也是好事?二郎兵败平阳,折损了两千余骑,就连殷开山的族弟都扔在那里。纵有生擒执必思力之功,亦难抵其罪。某这些时日正联络军中世家子,准备拿下长安之后联名上疏,请国公穷治二郎之罪。纵不能真的将二郎论罪,也要夺了他的兵权,让他日后再不能与郎君相争。若是此番他破了蒲津胜过重瞳贼,这些谋划全都成了镜花水月。久闻李家兄友弟恭,却不曾想贵昆仲亲厚至此,连大业都能拱手相让,谢某佩服得很!“军帐内一片寂静无声,谢书方双眼紧盯着李建成,目光锐利如剑,刺穿皮肉直指腹心。李建成竟是不敢看这位谋主的眼睛,脑海里回荡着其最后那句话:我们弟兄的情分,当真亲厚至此?说来自家兄弟却是比大多数世家名门子弟更为亲厚,毕竟都是一母所生骨肉同胞,没有嫡庶之争。李家财雄势大执北地世家牛耳,家中子弟人人都有富贵,犯不上为了财帛权势争斗。纵然行事上略有分歧,彼此之间往来不多,也不过是人各有志,不曾损害手足情分。可是事关大业……那便是另一回事了。昔日废太子与如今的大业天子,何尝不是一母所生骨肉至亲,想必也曾兄友弟恭骨肉情深,可是为了天下,照样闹出那场惨祸。自己和二郎,又能比他们强出多少?若论勇毅,江都那位大业天子怕是远不能和二郎相比,他都敢做的事,二郎何尝不敢?若是让二郎得了兵将之心,再立下赫赫武勋,自己这个嫡长身份在乱世中,还有几分作用?谢书方此时又向前一步,“郎君所忧者无非蒲津渡。在我看来,不需二郎出马也一样可获全功。巨鹿郡公之子,令妹丈柴绍已然举兵响应,几日间便可直指蒲津。届时我军破出死力猛攻鱼俱罗,以柴家兵马扪重瞳贼之背,令其腹背受敌不能兼顾。纵然重瞳贼三头六臂,也难免败亡,蒲津渡乃是我等囊中之物郎君又何须担忧?“李建成也知自家妹丈起兵之事,柴家的信使早已经往来军中,与自己约定时间共破鱼俱罗。只不过柴绍终究是李家女婿,若是李家首战就要靠女婿来助阵才能取胜,传扬出去未免太过丢脸。是以李建成之前对于柴绍这路兵马并未看在眼里,还是想着靠自家兵马攻破蒲津,没想到谢书方反倒是把他们算作了胜负关键。谢书方道:“郎君好体面算不得错,不过大事在前,就顾不得那许多俗礼。郎君与柴大郎乃是至亲,众人共谋大事和分彼此?不论谁的人马,只要能破了蒲津都是一般。谁让柴大郎是郎君的妹丈?他为郎君效力,也属应当。“他在“妹丈”二字上刻意咬得很重,让李建成明白,自己话里的意思乃是暗指柴绍是外人。不管立多少战功都不足以撼动李建成的地位,真正对李建成有威胁的乃是李家自己人,其中干系心里要分辨清楚。李建成并非愚人,如何听不出谢书方话语里所指?此番父亲安排二郎出阵,未尝不是打算借机给弟兄打和,免得因之前截杀家将之事生出嫌隙。若是自己拒绝,就是把父亲的好意也给拒之门外。日后纵然两兄弟不至于反目,这道裂痕也再难弥补,兄弟情分要大受影响。若是顾念兄弟情分,让二郎出兵破了蒲津,把这份功劳送于他?李建成一念及此,脑海中却生出那熊熊烈火肆意燃烧的情景,不由得摇了摇头,把这份念头消除一空。自古以来做大事者不可有妇人之仁,想要做大事就不能顾虑太多。再者自己日后登基保二郎富贵无忧,也不算坏了骨肉亲情!李建成深吸一口气,看着谢书方:“君轩所言不无道理,鱼俱罗刚勇过人,二郎同样性情鲁莽。若是二人沙场相斗,二郎有所损伤,阿娘面前不好交代,让他做些清闲差事也好。只是大人的军令已下,我等该如何安排?”

  “此事不必郎君担心,一切交给某家来做。”谢书方面带笑容显得成竹在胸,不管是要当李家女婿还是李建成心腹谋主,都得有足够的本领匹配。此番为李建成做成这桩大事,那位李家九娘就飞不出自己的手心。日后李建成坐了天下,江左谢氏便可恢复旧日荣光,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第五百四十章 龙腾(十三)

  李渊自晋阳出兵,以李建成为前锋,自己亲统大军殿后,前锋后军相距约三日。自从李建成受挫于蒲津,李渊下令李世民率部驰援黄河,随后率军退于霍邑暂居。此地距离蒲津、晋阳皆不甚远,既可随时支援前敌不至有失,也不至于让长子面上无光,担一个不通军务,全靠爷娘善后的纨绔名声。霍邑原是西周霍国文王子姬处封于此。开皇十六年置汾州,永安属之。开皇十八年改汾州为吕州,改永安为霍邑。此番李渊出兵,于霍邑破隋军三万,斩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天下为之震动。不但门生故旧世家子弟纷纷来投,也让长安人心惶惶,阴世师之所以迫于无奈放出鱼俱罗,也与这场大捷有关。

  李渊将霍邑看作自己的福地。屯兵于此既是因为此地粮草辎重甚足,也是为了想要讨个好彩头,期待能够再传捷报。既已安排了李世民带兵,李渊便不再做其他处置,以免长子面上无光。乃至入城之后,刻意减少外出,每日在城中处理公务再不就是和裴寂闲谈,仿佛自己依旧身在晋阳,并不曾出兵攻打长安。不管前敌战事如何他始终不动如山,让人猜不透这位唐国公心思究竟如何。直到今天,才终于出城列阵。身为八柱国世家家主,李渊的排场本已比拟王侯。如今正式起兵,气派更是直追帝王。鼓号喧天,旗幡招展。数千甲骑列摆阵势,为唐国公仪仗。阳光照射下甲胄反光,明晃晃夺人二目。李渊端坐车辇之上,位于全军之前。在他身旁左右,则是那些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李家锦衣家将。数百名家将皆着锦衣裹斗篷,斗篷随风摆动如同五彩祥云,把唐国公牢牢遮护其中。而在李渊车仗之旁紧随的,则是他的好友,晋阳宫监裴寂。裴寂对于今日这番排场并不十分满意,只不过李渊非要坚持如此,让他没有办法阻止。虽然硬着头皮陪好友出城,脸色依旧不是很好看。李渊倒是满面笑容,坐在车仗上,眼望晋阳方向,眼神中充满慈爱之色。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裴寂说话:“二郎在马邑想必是吃了不少苦,边地苦寒非世家子久居之所,二郎在那不知瘦了多少。等到此番事了,我必要问罪于刘武周,看看那乡间土棍长了几个脑袋,敢欺负到我李家头上?”

  裴寂当着这些锦衣家将的面不好多言,只好轻咳一声:“军情如火,国公还需以大事为重。”

  “军务固然要紧,二郎的事也不能等闲视之。总得有人让刘武周明白个道理,他能否在马邑立足,突厥人说了没用,得是我李家人说了算!”身为八柱国之首,如今更是要出兵问鼎天下之人,有这份气魄自然不足为怪。若是平日里裴寂必然附和,还得称赞李渊有决断,然则如今他却是另一番心思。国公为人宽厚乃是好事,也正是靠着这种性格,才能得世家之心。可是太过宽和又有些儿女情长,这便不是开国之主应有的气魄。在裴寂看来,身为天下之主,行事便不能一视同仁,更不能考虑骨肉亲情。李世民不管在马邑受了多少委屈,又或者立了多少功劳,此时都只能打压不能揄扬。倒不是李世民之前不给裴寂面子让他心生记恨,事实上裴寂心中对于李世民的看法比李建成更好,但是为了李家大业不得不牺牲这位二郎。李世民性情坚韧果决又得军心,在恶虎口可以持刀陷阵,很有些将种子弟的风采。这等人若为将自然无话可说,可是身为李家次子,若是任他建立功业获取武勋,大郎只怕不好做人。李建成这次不顾一切要当先锋,怕也是和这位二弟脱不了干系。昔日那场东宫大火,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弱干强枝所致?前车之鉴在此,后人理应有所防范,不该在重蹈覆辙。李渊身为李家家主应该能看到这里面的隐患,本该从此时开始就抑二郎扬大郎以保证日后李建成地位稳牢。此番让李世民为李建成的辅臣,也是明确二者位分,让大家心里有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李渊率霍邑精兵出城迎接二郎,却又把自己这番苦心坏了大半。如今城中军将都知道国公固然宠爱大郎,但是对二郎也是一般关照,两兄弟不分彼此。哪怕二郎此番给大郎做副手也是兄弟情分无关高下,这还是分不出高下,长此以往日后两兄弟之间怕不是要闹出一场大乱子!裴寂看了一眼李渊,见他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心道此时的国公只怕心思都在父子重逢上,对儿子的思念只怕还在关心前敌军务之上。自己再怎么劝谏也是无用,只好设法给李世民一些教训。直接对李世民出手太过不智也无必要,只能从他身边人下手。那个徐乐倒是个不错人选。

  此时一名斥候打马如飞赶来,向李渊禀报道:“二郎并玄甲骑距此三里!”

  李渊点头道:“令他们速速前来!”今日李渊不但摆开仪仗迎接李世民,更是派了斥候往来传递命令,打探儿子队伍与自己的距离,随时报给自己知晓,那份想念儿子的心思不言自明。若不是顾念着身份体面,怕是要驱动车辇跑到前面去接。裴寂听到玄甲骑三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徐乐的模样。二郎对这位乐郎君果然厚爱,连面见父亲都要把他带在身边,俨然已经当成自己人看待,从此人身上下手倒也恰当。

  他朝李渊一笑:“这玄甲骑便是徐乐的人马,此子颇有勇力,若是归入大郎麾下,定是个好帮手。”将李世民刻意结交的斗将拨给李建成调度,从大局上说无可厚非,于李世民而言则是个不轻不重的敲打。让他别忘了自己永远是兄弟,兄长才是世子也是未来家主,李家的一切早晚都会属于李建成。只要家主有令,李家人就得乖乖听从,把自己的财帛土地乃至豢养家将奉上供家主调度,这便是尊卑之分,李渊对此不置可否,只是点一点头没有说话,态度高深莫测,双眼只顾看前方。过不多时,只听阵阵马蹄声如滚雷般传来,随后只见旌旗摆动,李世民的大旗与一面陌生的旗帜并排而行,旗帜之下,一道黑色的浪潮卷地而来。李世民赶来参见父亲,自然不能统率大军,跟在他身边的只有徐乐与他的玄甲骑。这支几百人的骑队与李渊背后的千军万马相比原本不值一提,河东六府鹰扬也是大隋有数的精锐,晋阳作为天子设想中征讨突厥的重要仓储,更是积蓄了海量甲兵。论及甲胄、器械之利,除去东西两都以及江都之外,便以晋阳为最。

  兵马既多甲仗亦鲜,区区几百骑兵在他们面前原本翻不起风浪,入不了众人法眼。可是当这几百骑出现之后,便是晋阳本地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军将,呼吸也为之一窒。明明是数百骑兵,可是马蹄的步伐竟然出奇的一致,听上去就像是一匹马。便是在边地长期与突厥人交战的马邑、恒安甲骑也做不到这一点,更别说晋阳这些骑兵。晋阳军中有些人曾跟随杨广参与过辽东征伐,与十二卫精锐并肩作战,眼界最是开阔,却也从未见过这等手段。区区数百玄甲骑此时的气魄竟然丝毫不弱于李渊背后这数千精锐甲骑,裴寂虽然长于文事拙于军务,却也能感受到玄甲骑那如同山崩海啸一般的气势,心中亦是无比诧异:这徐乐到底是何方神圣?怎生有这般厉害手段?所谓玄甲骑自己也是见过的,原本不过百人,如今这些人马大半来自李世民麾下家将以及精锐亲兵,虽然他们也是弓马健儿,可是能在短短时间内把他们栽培成和原本玄甲骑一般的精锐骑兵,也是名将的手段。斗将只善厮杀未必善于将兵,既有勇力又通军略的,绝不是普通边地侠少!他到底是谁?又从何处学了这番本事?侧头看去,却见李渊也瞪大了眼睛看着这支骑兵,眼神中既有惊喜又有些疑惑还带着几分裴寂都看不出的东西。看来自家这位讲究世家风雅气度,遇事优雅从容的家主,也被这支骑队引起了兴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