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58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能打仗和能打胜仗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了。有些时候就是要能打败仗才行,能打胜都不打胜。

  第一条,俞大猷就不合规矩。所谓的脾气暴、性子直,就说明这个人顶撞过上官,他的上官也就是文官。俞大猷这样的人自然会被打压,会被列入不听话的行列里面。

  当时倭寇屡屡作乱,俞大猷上书给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恼怒地说:“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于是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

  这就是文武之间的门户之见。在文官看来,我负责制定策略,你负责打仗就是了。

  如果仗打得不好,我的策略肯定没问题,是你们执行不到位,所以都是你们的过错;如果打胜了,当然是我谋划的功劳,你们又没出什么力。

  像俞大猷这种想要真正做事的人,在这个时代吃不开。早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得到重用,东征西讨打了很多仗,功劳很多,可是人家就不给你报。

  东南剿灭倭寇的时候,俞大猷的功劳也被归给了赵文华和胡宗宪。很多次不但有功劳、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得到了罪过、被降职了。

  事情就是这么魔幻,因为俞大猷的背后没有人撑腰。

  戚继光是谭纶、张居正一系的人,背后是当时的先帝;胡宗宪、赵文华等人背后有严嵩撑腰。而俞大猷呢?

  俞大猷背后什么人都没有,就只能吃亏。

  张居正看了一眼谭纶,问道:“等人到了再说吧。”

  在这件事情上,张居正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毕竟人已经到了。

  在人到之前可以想办法;人到了你再想动,就难了。皇帝现在正看着,你想怎么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等以后再看看了。如果有问题的话,再想办法,毕竟宫里面还有一个太后。张居正觉得太后那边应该能想想办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