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204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咱东海外岛的海湾和前滩真是盛产各种蚶子,毛蚶、血蚶,春末夏初随便挖随便有。”

  “我记得以前听县里头有文化的老师说,咱当地的渔民很早就有捕捞毛蚶的历史记录了。”

  “这还用老师说?我小时候就知道,民国时期沪都的十里洋场所需蚶子几乎都是咱们外岛给供应的,我爷爷就给沪都送过好几年蚶子。”

  王忆感兴趣的问道:“那时候也是规模化的捕捞蚶子?那时候可没有机器,咱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方式来捕捞?”

  “锄大篙呗,现在也用。”王东虎抽着烟随意的说道。

  有老渔民给王忆介绍了一下。

  以前的生产工艺很落后,生产方式是老风船靠风力做动力,然后渔民们站在船上手持一种叫大篙的工具捞,所以俗称为锄大篙。

  这种生产方式累人并且效率很低。

  然而,它受技术影响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的六十年代。

  现在渔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机动船配卷扬机成为潮流,一个捕捞季能弄几十吨的蚶子。

  岛上没买卷扬机,这东西都是租赁的。

  因为蚶子捕捞季时间不长,为此专门买一台卷扬机不值当。

  于是为了照顾渔民们生产也为了能给社会给人民提供足量的蚶子,各公社出资购买卷扬机。

  当然,这样就有个问题,海货丰产跟粮食丰收一样,都有季节和时日。

  过了那些日子,蚶子就不肥了,或者会从沙滩泥沼等浅滩处转移到较深的深水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