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14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太子一一报出这几日奏章上比较紧急需要皇帝处理的事态,由臣工商议,给出意见,太子仔细听对,又由翰林院侍诏同编撰一道记录,待回去递交圣览。众人发觉第一次临朝的太子虽然声音比较小似是不大习惯此等场面,人也拘谨不安,可说话慢声细气十分在理,也没给人他老子那种绵里藏针的感觉,是个真真正正的实在人。

  商议秋收转运余粮一事,户部官员说夏日里因水涝,几处运河暂不能通行,可南方几州已完成收割,户部上折子请问该暂存当地常平仓还是陆路北上。

  太子思考后回道:“陆路花费可是多于水路?差额在多少?此差若常平市出所运之粮可否相核无损?若有计算,还请户部将细账罗列,再由陛下定夺。”

  虽然是谨慎回答,可规矩不失又逻辑清楚,卓思衡很想在崇政殿拿官袍袖子去擦欣慰的泪水,但还是忍住了。

  之后几个问题太子也都慢慢悠悠回了,大臣们多有惊异之色,虽然这些回答确实都是四平八稳之词,可实在不像一个多年不经手政务的太子所言。

  卓思衡却一点也不意外。

  太子念书确实可能不大是最咬尖的人精,但却足够用功,再加上皇后颇有宏识从旁点拨他一些朝堂之上的道理,他也能得些要领,虽然你让太子去解决这些事是不可能的,但替皇帝收集意见并代为指示规划还是足以胜任。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太子也明显有些发憷,可还是尽量显得从容道:“陛下令诸位相议高永清失察失职一事。”

  崇政殿内顿时炸开了锅。

  可以说卓思衡的人缘有多好,高永清在朝中的风议就有多差,他过去在地方任职被人叫做“屠尉”,得罪了不少人,回到朝中依旧不改酷烈手腕,被他逮住错处的人基本是怎么狠怎么整,可那些人也有自己的根基,久而久之其余略有牵连的人对高永清的怨怼之语也多了起来。从前他是皇帝宠臣,旁人犯不着为已定罪的臣子去开罪天威,可眼下,卓思衡是真见识到了什么叫落井下石。

  一时群情激奋,各个都说高永清刚愎自用致使大错铸成,伤损龙体之逆贼竟然以自戕避罪,简直天理法理皆不可容。

  也有人将事态扩大化,一口咬定刺客一个人做不成此事,一定有从犯帮凶助纣为虐,然而高永清失职,导致无法审讯犯人,也就无法查出同党,今后若是帝后再有危险,便该拿高永清以谋逆同罪处理。

  太子到底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听着大家群情激奋额头冒汗,只好吩咐侍诏记录,也不敢多说自己的话。

  就在他看大家“慷慨激扬”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清亮的声音忽然响起。

  “臣有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