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毕竟,虽然自从泰兴年间以来,中原大抵已经推广土豆和地瓜、玉米之类的种植物有数百年了;但是出于传统饮食习惯的巨大惯性,栗米(小米)和稻麦,始终牢牢占据着广大中原百姓首选主食的前列。

  而那些舶来物的瓜菜豆薯,则通常被当作是卑微小民或是底层人家,用来救济救灾的种植作物,而始终不怎么被主流和上层看得上眼。

  因此,这种偏好和社会导向,也体现在了这些含嘉仓城的往来贮存记录当中。光是栗米至少占据了粮食类的四分之一,然后才是稻米和麦子,最后是各种豆类,在南方大行其道的玉米土豆地瓜,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而已。

  正所谓是“干燥之地,粟可存9年,米5年,潮温之地,粟存5年,米存3年。”(《新唐书·食货志》)。

  看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一件后世的公案来。

  解放后的考古界曾经在七十年代初,对含嘉仓城的一只进行过考古,结果其中居然发现了一整窖的栗米,而且谷粒与谷糠分明;虽然其中半数都碳化了,但是其中一些谷子出土之后居然还能发芽,并且由此生长出稻穗来。

  可见其仓储手段的得力和有效,可比什么德国下水道边上的油纸包之类的神话给力多了。

  第953章 破釜(八)

  当然了,虽然得到了中路帅司尚全,并且在重整残局的消息,但是目前对我们来说还没有任何的意义。

  隔着洛水两岸这么一大片被水淹的城区,除了往来传递下消息之外,在大队人马能够过来之前也始终是鞭长莫及,只能做一些自求多福式的精神上支援了。

  至于圆壁城东面地势稍低的西苑,大都还泡在黄褐色的浊水里;只有上阳宫为首的建筑群,还隐约簇立在水面之上,而上面居然还飘动着北朝的旗帜,也不知道是哪一部被困在了那里。

  这样也意味着短时之内,无法与可能残留在外郭西面城墙上的蜀军取得联系。

  一边按部就帮的开仓搜检可用物资的同时,对于圆壁城和燿仪城的攻略也并没有落下,拿下了相邻的几个城门之后,进一步占据和控制其中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唯一的麻烦也不过是那些,成群结队躲在其中负隅顽抗的残敌,需要用白兵和铳军、掷弹手组成的战团,陪分批逐队的慢慢收拾而已。

  待到第二天彻底肃清和全面占领圆壁城之后,才发现里面满地丢弃的甲械和车马更多,而且越往北面的龙光门,就越发的密集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