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思前想后之后,他还是决定换一个方向和立场和处理这些事情。

  ……

  而在淮东的沂州境内,犹自凛冽寒风之下的武器试验场。

  “这就是最新改进的转管大铳?”

  我看着面前这一架看起来有些粗硕的管状金属制品。

  比起原来的转轮大铳明显粗大了不少,但是相应铳管却是变细了,而由五根环形并列在一起。就像是原本转轮结构的大铳,变成更粗长的转管结构。

  然后后方供弹的整体成型的弹轮也不见了,而是取而代之以侧面塞入的长条弹板,由两条打孔的铁片夹住大约二三十发子药;同样是两个人操作,一个负责摇动击发的曲柄,一个人负责用力的向另一边塞入单板,需要经过训练的熟练默契和节奏,么才能保证相应弹丸的激发频次和发射效率。

  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炮架用的往复弹簧的细小化,涉及到具体材料和热处理工艺上的突破,才能满足这细小化机构中的强度和磨损的需要。

  随即这架武器吭吭吭的当场发射起来,打的对面树立的成片靶子碎片绽射,而四分五裂的崩裂或是折倒开来,一时间空气中弥散着新式复合火药所特有的烟气和味道。

  我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这不就是最早版本的手摇加特林么,只是没有能够利用子弹自身重力来自动上弹的上装弹夹而已,而是走了后世鬼子九二重机式侧压上弹原理的歪路。

  只是目前这架被暂时名为“连击大铳”的玩意,用的还是比较稀罕的,铜底火的硬纸壳定装弹,而且弹板和转膛的接缝漏气还是比较明显,唯一的优势就是通过转管击发轮流之下,可以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射频次,而无须担心过热冷却的问题。

  当然,这个较高也是相对排队枪毙的火铳列队而言,通过两名操作娴熟的老兵,最少大概一分钟可以连打出二三十发弹丸,是现今标准配备锡箔火帽的淮造三式步铳的两三倍,这么一架展开发射之后,大概可以顶得上两个什的火力密度和间次。

  而且因为较大口径和装药的缘故,虽然散布和精度比普通单发装填的火铳都有所不足,但是射程也更远的多,甚至在两三百步之后也有所杀伤力;只要经过合适的计算和观测,甚至可以用上仰来事先超距离跨射的效果,当然了精度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样火器部队的持续火力支援和压制手段,也就有了更好的选择了;而日后冲锋枪,机枪、重机枪等自动武器的前置科技和基础,也就初见曙光了。

  然后,我又在这雪地里的野营,品尝了几种新研发的战地食品和半成品的材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