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127章 浪奔(二)

  发兵北上而去的时候,固然是强调兵贵神速,正所谓是“气吞万里视如虎狼”。而在达到目的和成果班师回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迫切赶路和行军的需要了;

  再加上,还有安定沿途占领地方的需要,比如,需要频频的停留下来会见各方的士民百姓代表,安排和调节当地的驻军和移民屯垦资源,一站接一站的鼓励士气和人心;一路将需要编管劳役的俘虏,以及可以马上可以派上用场的牲畜和战利品,合理的逐一分配出去;

  这也让我的行程变得越发从容平缓的多了。

  我正在回程的大型马车上,看着一份报告。

  淮镇从来都不直接售卖占领区的土地,而是勘探清丈完毕,又完成了基本授田的规划之后;才选出一些暂且无力开发的次要地块,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和专营权,再进行竞拍取价高所得,来充分发挥和压榨这些地方的资源。

  这也是外来商人和其他群体最为诟病的地方,正所谓是“无恒产者又哪来的恒心”呢,竟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持之以恒的经营和运作下去呢;当然了,对于他们的呼声和反应,以我为主导的淮镇上层,却是没有丝毫的动摇和松口的打算。

  而体系内部那些愿意为他们游说和说请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敲打;开什么玩笑,资本是天生逐利且毫无底线和节操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管控和制约手段的话;

  一旦让他们在更多利益的诱惑下利令智昏,或是在看起来资源比淮镇更加强大的外部势力诱导下,摇身一变反过来挖淮镇的墙脚,乃至动摇统治的根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但是现在他们总算是又多了一个可以迂回的途径和突破口,就是从那些获得淮镇认可,而授予土地契书和正式身凭的本地人士和藩下领民。

  他们由此想办法推出许多马甲和代理人来,通过联姻或是结亲、攀交和故旧等等名目,直接或是间接的获得本地的身份;再以实现某种意义上曲线救国式的迂回控制,来加入和渗透进淮镇治下的经济体系中去,而不是单纯的被局限在沿海地区,单单进行一些南北之间的转口和输送贸易。

  对此,坐镇后方掌握经济运作的谜样生物的态度是“且观其行、善用其能”,只要他们能够保证公平买卖,遵纪守法和照章纳税,姑且可以吸收一部分计划外的经济力量作为有益的补充。

  相比几乎是从无到有一点点经起来如铁桶一般的淮北之地,这些新拓展的地方可谓是鱼龙混杂更加错综复杂的多;

  既有淮镇的荣军农场和安置军田,亦有武装屯垦团集体农庄和编管屯庄;更有陆续回归的当地百姓,登记造册后继续保留下来的乡社村邑,居住在城邑中领民有产者;乃至投靠了淮镇的前藩家成员和臣属,所转变而来的中小地主阶层,或又是有条件保留了部分权益的诸侯小姓等等诸如此类的。

  就算是作为占领军和统治者的淮镇政权,也暂时只能借助安东大都督府的招牌和名义,掌握整体上的大方向和主要的重点领域,而继续维持类似淮镇早期的三区制,来分别进行日常的管控和治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