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沿途卫国小邑已经得知晋卫和平的新消息,但仍然闭门警惕,只是按照卫侯使者的吩咐,提供部分人力粮秣,防晋军跟防贼似的,毕竟此国军纪不佳是出了名的。

  赵鞅身穿戎装,甲胄未卸,扶着剑站在戎车上,中军司马邮无正御。

  接近甄邑地界后,沿途道路两边的田中黍麦青黄相间,已有二尺余高,长势喜人,田中不时见有农人劳作,与大河西岸和濮阳一带被晋军肆虐的卫地相比,这里竟好似不闻战事,如世外之地。

  这令赵鞅、邮无正等十分惊奇。随行的狼盂大夫窦犨说道:“我本以为赵氏君子攻略此邑,定然是经过一番血战的,却不料竟是这一番太平之景象!”

  正说着,负责斥候探路的侯奄张伯甫遣人来回报,说是前方十里处的庐舍有人打着赵氏的玄鸟旗在等待。

  赵鞅在车上捋须道:“定是吾子,全军加速前行!”

  待到渐渐看得见前面低矮的涂道庐舍时,那边果然有百人的整齐卒伍在列队相迎,远远就有人乘车过来,上面的主人还在不停踮起脚拭车而望。见到赵鞅后,那位身穿白底黑玄鸟纹服饰,戴玄冠的少年君子面色一喜,便从车上一跃而下,两步并作三步,在赵鞅戎车前下拜。

  他声音有些哽咽:“不孝子无恤拜见父亲!”

  赵鞅望着地上不顾道路泥泞,毫不犹豫地稽首下拜的少年,心中百感交集。

  时间已经接近六月下旬,距离赵无恤作为小行人离开新绛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期间出现了巨大的变故。赵鞅面对五卿的一致联合驱逐无恤,竟然无力与之对抗,只能打碎了牙和血吞。如今范鞅大病,知伯隐忍,将不少政事分予中军佐赵鞅处理,他也渐渐开始扭转劣势,获取了不少权力。

  赵鞅同时开始积极为在外的庶子谋划,试图再次通过公议让他归来,但五卿,尤其是死了儿子的范吉射对赵无恤已经生出了忌惮之心和恨意,在这件事上与赵鞅意见相左,几次公议都以争吵而告终。

  不过叫他安心的是,赵无恤也并未坐等,他渐渐在宋国有了立足之地,并在晋国攻卫的大势中夺取了甄邑,间接帮了晋军的大忙。看得出此子并未因为被逐而灰心,而是在奋发直上,这让赵鞅比起在国内时,更加觉得此子不俗,只是连赵鞅也有点摸不透,看不懂他未来的道路会怎么走。

  赵鞅心中暗暗想道:“《泰卦》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诚载斯名。”

  无恤之名,暗示着凡事都有反复波折,这并非赵鞅取的名字,却仿佛一个预言,此子在过去两年里大起大伏,竟然颇合此意。

  “起来罢,蹬车与我同行。”赵鞅心情复杂,有激动也有遗憾,出口却是轻淡无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