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赵氏的律法明文规定:“禁止大宗小宗,昆父兄弟同室居住”!乡吏挨家威胁说,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将取消三年免税政策,并在来年加倍征收户口税!

  这种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的做法,是赵无恤跟商鞅学的,可以增加户税,扩大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还可以将抱团的各氏族拆分得支离破碎,让他们失去反抗官府的可能性,也能杜绝强宗大族在这片新土地上快速出现。

  然而,这种移风易俗,对于喜欢三世同堂,喜欢大宗小宗相互依仗的故绛移民来说,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为了免税,为了不被惩罚,背井离乡的氏族大宗开始自我分裂,分散到邺城各地,但对这种新的生活很不适应。没有宗族兄弟庇护终究少了点安全感,看着陌生的邻里满腹狐疑,他们又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不满。

  “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漘(唇)。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而让当地人和移民都感到咬牙切齿的,当属邺城“臭名昭著”的“十二渠”工程了。

  ……

  在赵氏官府看来,十二渠的挖掘,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这是由邺城和障河的地理决定的。

  漳水河在太行山崇山峻岭间曲折穿行,有高山阻挡,漳河水不得不蜿蜒前行。但当它冲出高山,进入邺地平原地带后,水流就分散开来,沉淀的泥沙日积月累形成扇形冲积平原。

  这些泥沙十分肥沃,特别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邺城理应人烟稠密才对。但这里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每当洪水暴发,万壑奔腾,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冲出高山,向平原一带横冲直撞,摧毁房屋,吞没土地,过去数百年间邺地的百姓只能呼号奔突,四处逃荒,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村落,还不容易繁衍的人口,一场大水便能让这些统统化作乌有。

  正是由于对大自然刻骨铭心的恐惧,这里才会让巫祝们乘虚而入,搞活人祭祀河伯。赵无恤沉了巫女,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彻底解决可怕的“河伯”,给它套上枷锁,让它不能再兴风作浪。

  而十二渠的挖掘,能完美解决漳水之患。

  赵氏工匠众多,不缺这种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原本“匠人”的职责其一是“建国”,即给都城选择位置;二是“营国”,即规划都城,设计宫室、道路;三是“为沟洫”即规划田畴,设计水利工程。何况还有鲁班和诸多数科计吏,就在赵无恤破邯郸之年,邺城沟渠的规划便出炉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