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走了数步后,他才反应过来陈乞的意思,回首追问道:“那父亲呢?”

  陈乞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已灯枯油尽,根本出不了临淄,更别说去东方。”

  “父亲难不成要留在临淄么!?”陈恒大惊。

  “余身为齐卿,身为陈氏家主,自然应当待在我应在的位置,哪怕兵临城下,哪怕斧钺加身,也不应避让。”

  陈乞的话听上去如此悲哀,如此疲惫,如此虚弱,但又有身为大国上卿,身为窃国大奸的骄傲!

  “一代人有一代命,为父的时代就此告终了,而汝不同,汝尚且年轻,有满腔的韬略,深得齐国猛士倾心,即便被逼到如此境地,也从未对他赵无恤低头屈服,汝应当继任陈氏家主,带着族人继续走下去!”

  陈乞握住了儿子的手,将一面陈氏流传了整整六代人的神秘龟策交给了他,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几行字。

  “吾子,汝立刻走邶殿,渡潍水、胶莱河,遁入东莱。汝要谨记,若能让陈氏再多延续一段时日,数月也好,数年也好,只要有一丝延续家族的希望,便不能放弃!”

  第1100章 杞人忧天

  杞国,是个古老的邦国,其公室为姒姓,据说是夏代大禹的直系后代,即便是商汤灭夏,杞也作为一个小方国延续下来。殷周易代时,周武王为了体现周人的“存灭继绝”,便选择了小小杞邦,将其君主东楼公奉为上宾,作为“二王三恪”之一,供奉夏后氏的祭祀。

  然而杞国的命运多舛,他们重新立国的这六百年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迁徙流亡的历史。

  最初时,杞国的封地在中原腹地,也就是后世的河南杞县,然而随着周室的衰微,西方的周人贵族纷纷向东逃窜,这些西土之人强占了不少东方小国的地盘,杞国也深受其害。不得已,也只能在这场迁徙浪潮中挪一挪社稷,迁到了鲁国以北的泰山附近。

  然而这里依然不安全,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鲁国等势力的攻打和觊觎,无法在诸夏立足,只得搬到东夷之地去,他们把姜姓的淳于君赶走,雀占鸠巢,这才算安顿下来。但好景不长,过了一百多年,在淮夷和莒国的进犯下,杞国再度含着泪搬到西面百里外的缘陵邑,直到到五十多年前,在外甥晋平公的支持下,杞文公才重新夺回了淳于,光复旧土。

  但是迁徙耗尽了杞国的精力和民力,文化典籍也几经流散,几乎完全丧失,连孔子也遗憾地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杞国的爵位也一降再降,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杞国东迁之后,夏礼丧失,反倒深受夷礼影响,于是经常被鲁国轻贱,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子”。杞国自己也自愧形秽,在篆刻的青铜铭文上也自称“杞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