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随着日本的白银外流,中国的白银流入,这种巨大的价差逐渐减少。到了崇祯十二年,一担生丝的利润只有三、四十两。

  从倭国贩回的船只,则大多携带铜、倭刀和俵物,当然带的更多的还是银子。不管是东洋还是南洋航线,都大量往中国输入白银。

  对于北方的商人来说,比起南洋,近在咫尺的东洋就近多了,北方的海商以跑东洋为主。

  查云克跑的航线,就是东洋倭国航线。因此他配给李植的翻译只会说日语,测量员只懂得东洋航线。在这些条件限制下,李植也没法跑南洋,之能走东洋。

  李植第一次出海,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日本畅销,所以就什么都采购了一些。

  李植买了五十担上好的登州白生丝,作价一百七十两一担。

  李植此前听查云克说上好的登州白生丝只要一百七十两一担,便也拿这个价钱去找那些大丝绸商人。

  天津是个南北货流集散地,什么东西都买得到。李植买生丝是让郑开达去买的,那卖丝绸的商人开始还不愿意这个价格卖给郑开达,说郑开达是新面孔,要一百七十五两一担。结果郑开达把李植太子太保的名头一报,那商人吓得立即降了价。

  除了生丝,李植还带上了二万匹纺织工厂生产的李家精布。

  李家精布在大明大量销售会冲击大明小民男耕女织的经济体系,李植不敢生产太多。但卖到日本去,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第0301章 朝鲜半岛

  李植还带上了五万斤坩埚钢。李植的炼钢作坊每个月能生产两万斤坩埚钢,这些钢材一个月大概能卖一万斤出去,但价格只能卖一两五钱。据说日本对大明廉价钢铁的需求很高,李植带上一些去日本试试水,看坩埚钢在日本能卖多少银子。

  若是卖得好,李植可以扩产坩埚钢。

  其他的玻璃、镜子,李植也带了一大堆。这些玻璃制品不好运输,要用大量的纸包着。不过好在单价昂贵,稍微运一些就值很多银子。

  然后是肥皂,李植装了四十大箱肥皂上船,每箱有八千块,合计三十二万块肥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