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由检站了起来,沉吟许久,才说道:“调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蓟镇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辽东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及副将以下官员,步骑十三万,支援锦州,统归蓟辽总督洪承畴统筹。”

  “再调天津总兵李植入援锦州,归洪承畴节制。密诏给洪承畴,不到不得已的时候,绝不调用李植兵马杀奴!”

  第0422章 条件

  十月底,李植没什么事情,稍微改进了一下硝化棉的生产工艺。

  为了让子弹在枪管中得到持续的推力,需要控制发射药的燃速。在黑火药时代,可以通过控制火药颗粒大小来得到满意的燃速。如果使用硝化棉做发射药,则可以通过改变硝化棉的含氮量来控制发射药燃速。

  在后世,含氮量12.5%以上的硝化棉被称为爆炸品,就是因为含氮量太高燃速太快。而含氮量12.5%以下的硝化棉则没有这样猛烈的燃速,被称为是易燃固体。当含氮量降到一定程度后,硝化棉甚至无法在密闭的枪膛内燃烧。

  控制硝化棉的含氮量有很多办法,比如可以通过控制硝酸和硫酸的比例实现,当然最简单的一种办法就是改变混合酸液中水的含量。李植穿越前看过一篇论文,知道混合酸液中水含量达到20%的时候,硝化棉中的含氮量会大幅下降到11%。

  含氮量11%的硝化棉,不但不会爆燃,甚至会被用来生产赛璐珞塑料。

  当然,以李植现在的工业水平,根本没法测定酸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李植所能做的,只是试验各种浓度硝酸、硫酸生产出来的硝化棉威力,寻找一种最适合于范家庄米尼步枪的工艺制程。

  忙了十几天,试验了无数次后,李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工艺制程。在这种工艺制程下,李植的步枪能用最少的发射药达到可观的子弹破坏力。李植把这种工艺制程定下来,开始按此大规模生产硝化棉。

  新的火药保存不易,但是实战效果是很好的。

  十一月,李植的士兵们已经开始使用新式火药训练。老兵们稍微练习,就很快习惯了这种新火药。新火药燃烧后不会产生残渣,不需要清理枪膛,让士兵们的射击速度极大提高。原先一分钟只能打三发子弹,如今士兵们一分钟可以完成四次齐射。

  十一月十九日,李植从韩金信的线报处,得知了鞑子开始屯兵义州,攻打锦州。

  韩金信的线报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在大江南北都有线人。虽然韩金信还没有渗透到鞑子内部去,但在大明的宁锦一带,韩金信都是有眼线的。只要前线有什么动静,韩金信立马就能得到消息,汇报给李植。

  韩金信如今已经成为李植的第三只眼睛,时刻监视着全国各地的动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