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植感到这几个外籍教官等于是欧洲战争史的百科全书,物超所值。欧洲的战争已经一只脚跨入热武器时代,虽然在装备上不如李植的部队,但对李植麾下军官指挥作战有很大的启发性。李植给教官们发了奖金,有时候也和这些教官们交流交流,讨论一下散兵战术和线列战术的优缺点,获得T型战线主动权的关键。

  不过李植懂得的战术往往超越此时的西方几代,往往一说出来就让几个军官目瞪口呆。

  ……

  崇祯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李植的十艘铁甲舰全部造好,停泊在了大沽港口。

  由于是天津、山东和南直隶等地不同造船匠制造的,每个造船点的工艺都有些不同,这十艘铁甲舰的外观不尽相同。天津和山东造的八艘铁甲舰都是尖头的,而南直隶船匠造的两艘是扁头的,尾楼也更高一些。

  当然,这种差别并不影响使用。十艘船都是十二丈长,两丈一尺宽。每艘船上都装载了三十二门十八磅炮,在这个木质帆船时代是响当当的大船了。

  李植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些铁甲舰的满载排水量大概有五百吨。实际上这十艘铁甲舰装上铁甲和大炮,再装上几百名水兵和淡水、补给品后,就基本上是满载了。这些铁甲舰只能作为纯粹的战舰使用,即便在和平时代也无法充为商船。

  十艘船的船壳上都包着一寸厚的铁板,此时铁板几乎是全新的,外面按李植的要求刷着灰色的树漆,看上去完全是十九世纪的战舰。

  铁甲舰上装备着两台大型蒸汽机,马力全开的状况下能开到九节的航速,快于这个时代的风帆战舰,甚至比顺风时候的帆船更快。

  这样的奇怪战船出现在明末,当然是引起了百姓们极大的兴趣。每天大沽港码头上都是人潮如织,大家都来看铁甲舰上面密密麻麻的大炮,看铁甲舰不需要划桨就进入港。好在李植坚持离岸十里才练习开炮,否则来看热闹的人要更多。

  铁甲舰有防锈的问题,铁板长期接触水会生锈。想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李植恐怕需要搞上几年的研究。完全解决是不现实的,不过李植有办法缓解这个问题:

  李植首先做的,就是在铁甲上刷一层树漆。中国是树漆的原产地,李植在天津可以大量购买这种廉价商品。实际上树漆有相当的防锈能力,半年涂抹一次的话,虽然不能完全消除铁甲的生锈,但也能大大减缓生锈的速度。

  李植还使用锌棒缓解铁装甲生锈的速度。李植在装甲的下沿固定大量的锌棒,这样锌和铁及海水就构成了原电池。由于锌比铁活泼,作为电源负极优先失去电子被腐蚀。锌的不断腐蚀就保护了铁,这就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直到现代,还有不少船只使用锌棒保护钢质船体。

  明代的匠人们已经大量生金属锌,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匠户们将氧化锌矿砂、煤粉投入特定的反应罐,在高温下形成气态锌。锌蒸气通过冷凝窝的透气孔上升至冷凝区,冷却凝结成液态锌,滴入冷凝窝凹槽内。待冷却后,人们打破反应罐,取出锌块。之后匠户们还要将其放在灶上进行提纯,锌块纯度可达九成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