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海处长却听的很认真,问:“我不太懂技术,我就想问,其他工厂化的生产技术,不也都是如此?”

  “不全是,有的实验室技术,是能直接在工厂用的,因为它在实验室里采取的路线,经过的中间产物,本身就适合工厂用。我打个比方吧,化学合成就好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中间产物就是要路过的桥,有4个中间产物,就是有四座桥,实验室技术就像是人走路,什么桥都可以,浮桥也行,木桥也行,石桥也行,研究者也不强求,遇到木桥就用木桥,用到石桥就用石桥,用到浮桥也能过。工厂化生产就像是卡车拉货,它的条件就苛刻了,最起码得是石桥吧,要是工厂的规模大,还得是铁路桥,你明白了吗?”

  “就是说,有的实验室技术,正好遇到的都是石桥以上,辅酶Q10的技术,都是些木桥和浮桥?”

  “是这个意思,但还不止如此,你想想看,即使前三座桥都是石桥,第四座桥不是石桥,你照样通过不了,你就得回到第三座,或者第二座,甚至第一座桥,重新开始,如果始终找不到全石桥的路,这个合成方案就始终不能用。辅酶Q10的半化学合成的实验室技术出现很久了,说明有很多人都探过路了,现在还不行,说明难度是很大的,你想知道多久能做出来,我觉得没人敢打保票。”

  海处长心里有了计较,同时再次为杨锐的水平啧啧称奇。

  他不太懂技术,却是个懂行的人,如果说一次技术成功是运气,第二次就很难这么讲了。

  不过,海处长毕竟没有见到东西,于是试探着问:“余教授,那我要是说,有一个学生把这个技术给做出来了,您怎么看?”

  “有学生做出来了?哪个学校的?”

  “我还没有核实。”海处长撒了一个小谎,然后道:“您觉得,一个人,就是一个学生,把这个工厂化的化学合成路线给解决了,您觉得可能吗?”

  电话另一端沉默了足足十秒钟,才有余教授的声音继续传来:“如果有合适的设备、仪器,有系统的训练,有知识的储备,再加上运气,一个人做出来也未尝不可。学生也是有强有弱的,不是说做不出来,但是,不容易……我多说一句,这个技术,如果有人能独立完成,不管是学生还是农民,国内的研究所应当是可以敞开门安排的。”

  海处长心里有了计较,说:“我明白了,要是证实了技术属实,您有没有兴趣看一下?”

  捷利康将股份从50%降低到了45%,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了5%,而是放弃了控股权。如果杨锐和国医外贸联合,就能决定新的合资工厂走向。

  海处长觉得,要是将杨锐拉入体制内,进入某个研究所,国医外贸的掌控力将大大提升。

  这种想法早在西捷工厂时期,海处长就有考虑过,现在只是更加强化了这种念头。

  他觉得,有余教授帮忙的话,无论是研究所那边,还是杨锐这边,自己都会更好说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