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八九十年代,发表一篇《Science》,《Nature》或者《Cell》,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学部委员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CN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CN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