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学术上,理查德却是个很谨慎的人,说道:“我们很难确定杨锐究竟就这个问题思考到了什么程度,你知道,我们的实验中遇到的几个关键点都是理论性的,虽然需要实验验证,但思考的价值不容忽视,尤其是现在对几个突变基因的确定,我们的思考还不成熟,在这些方面,一个人还是十个人是没有区别的。”

  理查德说的算客气了,从他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其实就是自己在做,从美国叫过来的实习生康纳斯是个不错的执行者,最多算是助手,至于其他科研狗根本就不算人头。

  当然,即使只是一个人,理查德也是自信能够胜出的,否则,他是不会挑起这次科研竞赛的。

  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杨锐的身份单薄,在科学界缺少名望。

  换一个欧洲的大学教授,或者就是北大的本土教授,理查德也不一定会去抢人家的创意,至少不会抢的这么明目张胆。

  虽然确定杨锐的实力不如自己——在任何人看来,这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理查德也不会放松警惕,更不会因为刘助教的三言两语而放松。

  不过,作为辅助性情报,理查德还是思考起来,说:“如果只是一篇小论文,也不应该寄给《JMC》呀。”

  “《药物化学》。”刘助教先在肚子里念了两遍这个自己远未能企及的名字,将灼热的嫉妒压了下去,继续用英文道:“说不定,是因为杨锐在《JMC》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然后认为自己的小论文也可以发表出去,或者,他认识某位编辑和审稿人。”

  “认识编辑和审稿人,也不足以令一篇没有充足实验支撑的浅显论文发表,没有完整的论证,《JMC》这样的期刊也不会随便收论文的。”理查德的语气里,有意无意的贬低了一下JMC。

  1984年的世界是美国时间的,在整个80年代,美国科研界是最为强势的。

  就像是理查德与杨锐交流时曾经说过的那样,《JMC》在美国,也是一般研究生无法发表的论文。虽然是否定句,但实际上,像是JMC这样影响因子四五分的期刊,对于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难了。

  美国名校的博士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顶级期刊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科研界占据了CNS的大部分版面,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留给其他200多个国家的学者,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美国工作和学习,或者与美国机构联合研究的。

  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SCI四五分的论文,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一个人背上干粮,可以用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以无上的毅力走通蜀道。但一名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每天泡在实验室吃干粮,用两三年,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发表一篇《JMC》论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