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也是杨锐的论文能在同一期占最多的篇幅的主要原因,虽然顶级期刊都要求开创性的研究,但像是杨锐这种开创性,也差不多算是一流了。

  接下来能做到查遗补缺的研究者,再能登上《Cell》,待遇也会不同于杨锐的论文待遇,再之后做钾通道分析的论文,想上《Cell》就非常困难了。

  当然,等到大多数的钾通道基因都被折腾和发现出来了,花费更多时间和经费做出来的论文,也可能重登顶级期刊,这就好像时尚界的复古风一样,似有规律又无规律。

  其实,什么样的研究算是开创性的研究,进而登上顶级期刊,本身就有点像是时尚界。杨锐的论文在正式发表以前,大家都觉得有机会,但谁也不能肯定的说,他的论文就一定会发表。

  这就如同是一名设计师,做出了许多人都喜欢的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可他能不能在巴黎米兰秀出来,谁也说不上。

  可另一方面,一旦设计师在巴黎米兰秀出来了,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就是毫无疑问的新时尚,就像是开创性论文一旦在顶级期刊发表,就确立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是后者决定前者,而且,后来的跟风者,只要速度够快,质量不错,反而能够确定的登上顶级舞台。

  然而,在五年十年过去以后,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跟风者往往随风消逝,原创者却会以自己的作品重新确立地位。

  对论文来说,高额引用数将会是最基础的褒奖。

  现在,杨锐的论文刚发表,各国研究者在钾通道的研究方面,基本都处于相同的程度,北大如果也想跟风混两篇顶级论文,找杨锐是最简单的途径。

  毕竟,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期间的复杂过程,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再抢发一篇论文。

  在此之前,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

  但在这间会议室里,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

  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出其意料的道:“杨锐,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