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杨锐做过一茬钾通道的项目,再指导就很容易了,虽然不至于像是学校的化学老师指导学生做标准实验那样容易,但比遛狗也难不到哪里去。

  而杨锐这样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少人都露出满意的神情。

  杨锐的回答,说明这个学生的脑子是清楚的,不光智商清楚,情商也是清楚的。

  对于不熟悉杨锐的教授和副教授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杨锐能够坐在这里的唯一原因,就是有一篇《Cell》,他要是脱离了钾通道,脱离了自己第一次的成绩,完全的重起炉灶,那就是无根之萍了,没有几个人会与他共建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在场诸人考虑的其实都是共建实验室,而且往往将杨锐放在此位上。

  就大家看来,这已经是极好的待遇了。

  至于蔡教授说的独立实验室,更像是一张画饼,杨锐要拿到它的难度,远远比共建实验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举棋不定。

  其实,要是就成果和论文来说,这里一多半的学者比不上杨锐。

  《细胞》、《自然》和《科学》三本期刊是科研领域的圣经,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条件,全中国一年也发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学领域,根本达不到十篇。

  虽然这个位数的论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华等顶级高校或机构名下,但这么些年积累下来,大部分的教授依旧没有机会或能力在CNS上发表论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虽然在影响因子超过10.0的SYST-BIOL(系统生物学)发表过多篇论文,但Cell就是Cell,和SB永远是两个世界。

  当然,唐集中教授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也有时代因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学者,大部分偏向于发表中文期刊,此时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润。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大学,也不是唯影响因子论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