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唐集中笑笑,道:“是我打的电话,小秦以前是中科院计算机所的,跟我合作过,现在下海了。”

  朝中有人好办事,看杨锐的表情没那么严肃了,秦强的脸也不红了,低眉顺眼的笑着说:“对的,我以前是中科院的,你们要处理的数据,我们公司都能处理,价格还可以比中科院的便宜一些,也能开出来发票。”

  “你的公司在哪里?”

  “不远,就在中关村。”

  杨锐微微点头,然后好奇的打量着秦强。

  毫无疑问,这是第一批下海去中关村创业的人了。

  或许是因为中关村的创立者是陈春先的缘故,最早在中关村打拼的人,大都来自于中科院。科海公司的创办者陈庆振,京海公司的创办者王洪德,还有联想的创办者柳传志,统统来自中科院。

  相比之下,学院路上的大学,在84年的当下,更多的是冷眼旁观中关村的挣扎求存。

  在杨锐看来,与其讨论中国的大学与斯坦福的不同,不如说是科学院比大学更穷。

  这不仅仅本身的工资少,实际上,就国内目前的体制,中科院和大学的工资水平相差仿佛,重点在于福利的不同。

  学校有土地,可以给教师盖房子,学校的规模大,遍之多,可以解决教师子女就业问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大,可以与各单位横向联系,互通有无。

  相比之下,科学院就穷的可怜了。

  京海的王洪德在下海之前,就是在计算机所的安排下,组织建立了知青社,当年赚取利润60万元,将年轻人的工资从20多块提高到了90多块,比他们在所里的父母赚的都要多。这不能证明年轻人的盈利水平,只能证明计算机所的收入微薄。

  当然,科学院的严格管制也可能是另一种推动力。

  不像是大学,80年代的中科院管理严格以至于自闭,是彻底的保守派。当总书记把一群科学家请到中南海谈话,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面对“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的时候,尽皆抵制,坚持认为:国家的急迫问题不是“加强应用”,而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