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般若城的暴乱之兆,越发明显,大批在火海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受有心人蛊惑,不断聚集,眼看就要发生大暴动。

  大夏向来文武分治,文臣负责治理国家,武将负责行兵打仗,各不干预。

  般若城灾民的暴动,一部分原因是受人蛊惑,令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治国之理的臣子腐败无能,让数以万计的灾民始终没有落脚之处,流离在外,饥寒交迫下心生更强烈的怨念。

  大夏的文臣很大程度上都与儒门有所牵连,自战争开始以后,文臣的权势遭到极大的削弱,已让许多人心中暗生不满。

  宁辰本来不想参和此事,但是眼看一位位武侯和将士们在外舍生忘死地战斗,这些弄臣还在搬弄是非,推脱责任,终于忍无可忍,首次上了早朝。

  众多王侯权卿进殿时,看到前方轮椅上的身影,神色明显一怔。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知命侯三个字,早已是大夏最传奇的存在,谁都没想到这平日里见都见不到的人物竟然出现在这里。

  夏明日在听到小太监禀告,说知命侯也来上朝时,就愣了一下,待上殿看到本人之后,方才真正相信。

  早朝商议的内容,大都还是西方战场的战事,宁辰静静地听着,没有插嘴。

  夏明日心中有疑问,只是在众臣都在也不好当面问出来,就按平日早朝先处理事情,想等到早朝后再询问眼前之人是不是有什么事。

  看着轮椅上的年轻人,众臣也都有些紧张,毕竟知命侯的名气实在太大,让每个人都十分不自在。

  曾经对宁辰极尽讽刺的儒臣,在今日早朝都安静下来,不愿触其霉头,所谓死谏之臣,也都不是真正不怕死。

  谏臣的冒死上谏,其实就是帝王和谏臣之间心照不宣的一个默契,谏臣死谏,帝王顺阶而下,最终谏臣博得一身不怕死的忠臣之名,帝王也获得一个宽容大度,采贤纳谏的明君美誉。

  历史上,很少有帝王杀过谏臣,一旦帝王真正动了杀机,那些所谓的谏臣,又有几个敢再冒死进谏的。

  当年,这些儒门的谏臣对于宁辰的批判折子,都几乎摞成山,可以说,哪一个谏臣若没有参过知命侯几本,没有写文骂过几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