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对。”海同深点头。

  谢潇苒看了一眼手机,举手示意:“晏队提醒我们可以调换思路,‘如果只是按照外部指令完成任务,完整的尸体比残缺的尸块更容易勾起相关人员对于共同经历的回忆’。——我师兄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不分尸,这几具尸体带给我的刺激会更大。”亓弋想了想,说道,“苏行是在怀疑分尸并不是A的要求。”

  第六十章

  因为专案组的成员都已经陆续回了市局,所以晏阑就带着苏行回了酒店。此时苏行半靠在床上,晏阑拿了热毛巾从卫生间出来,问:“你觉得分尸是国内执行人擅自做主?”

  苏行把毛巾敷在额头上,轻声说:“碎尸最常见的目的是毁尸灭迹,干扰办案,这种自保型动机是大部分嫌疑人碎尸的驱动力。但是在这个案子之中,既然对方选择用尸体来完成‘打招呼’这一行动,那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人看见,尤其是让弋哥看见。碎尸、抛尸、藏尸这些行为,多少都带着要切断死者与第一案发现场关联的潜在意识和目的,其背后的逻辑是嫌疑人不希望被发现。很明显,既然打招呼了,就是希望被发现,所以这两个逻辑是相悖的。”

  “嗯。还有呢?”

  “情绪和心理因素。”苏行接着说,“愤怒、报复、精神疾病、酒精毒品等。通俗说,就是失控。同样的道理,想跟弋哥打招呼的那个人,可能是变态,可能是心理扭曲,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受控。这个人有着绝对明确的目的——跟弋哥打招呼;而且有着很完整的逻辑链——死者的身份和致死原因都与弋哥以前的经历有关。还有使用梅花这个意象,这都不像是不受控的人能做出的事。这样一个目的明确、逻辑清晰的罪犯,在执行任务时,应该是更加直接的——如果这个人可以亲自执行的话。”

  晏阑总结:“所以分尸这件事显得与尸体本身和背后的指代意义有些格格不入。除非,这是另一个人的手笔。”

  “对。当某两种特性太过矛盾时,就要考虑这特性是不是本就不属于同一个人。”苏行分析说,“碎尸案背后往往有投射,或是情感发泄,或是自我修复。如果分尸真的不是幕后人要求的,那么就要从嫌疑人的经历和死者的经历中找共同点。有可能分尸是为了弥补缺失,也有可能分尸是嫌疑人把死者当成了某些过往经历的替身。海哥他们现在是有点儿被绕进去了,从另外的角度换换思路,没准会有新的发现。”

  专案组成员对于晏阑提出的调查方向并没有抵触,顶着休假之名来俞江的晏阑和苏行却对梅花案了解得那么清楚,一定是上级让他们知道的。领导的安排肯定有道理,晏阑和苏行又是绝对干净可靠的,所以对于他们这种在旁观角度的提醒,众人都坦然接受。

  关于转换思路,之前宗彬斌也提到过。宗彬斌是通过多年刑侦经验培养出来的感觉,而苏行则是通过理论分析,但无论哪一种,殊途同归,他们都察觉到了这个连环案件中不太合理的地方。转换角度也是转换思路,宗彬斌牵头,和宋宇涛一起着手比对几名死者的共性。

  谢潇苒同样在罗列几名死者的基本信息,她抬起头看了看已经叠了许多种颜色的白板,而后指着其中一条线,说道:“如果亓支说的那条食物链是真实的,那么目前看来,只有幸存下来的苗宁是女性。A是女性,我们怀疑的境内的嫌疑人也是女性,这……会是巧合吗?”

  “A杀起人来无差别,她不把人当人。”亓弋说道。

  “哦,那就是我想多了。”谢潇苒准备放弃这一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