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歷史竟重演(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李世民又发现,魏徵生前每有諫书,必留副本于家中,还曾经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不禁怀疑,此举恐怕有留为自赏及博取清名之用!

  李世民越想越气,就下旨解除小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这还不够他洩愤。他特地跑去魏徵的墓地,下令砸掉自己亲笔题撰的魏徵墓碑!

  当他亲眼看到魏徵的墓碑被砸烂,竟然当着侍卫们,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吼叫声!此时此刻,他分不清自己要拼命发洩的,究竟是多年隐忍魏徵直諫所留下的积怨?还是近日查出承乾谋反所带来的痛苦?

  回到皇宫之后,李世民在自己的寝宫喝闷酒,喝到大醉。然后,他想找个对象倾诉,但可惜这个对象,却一定不能是洛湄!李世民想像得到,洛湄必然会认为,他的儿子们争位是他的报应!

  事实上,洛湄不但这么想,还忆起了长孙皇后发过的誓———长孙皇后曾说她若有半句谎言,她自己会早逝,而她的儿子们会重演玄武门之变。结果,长孙皇后不但真的早逝,而且,她的儿子们也真的兄弟鬩墙!如此看来,她当初的誓言是否有假?倘若有假,是哪一句假?元吉丧命于尉迟恭之手,应不会假,因为很多人都这样传说。那么,难道长孙皇后栽赃了她自己的亲哥哥?难道长孙无忌下令除掉太子与齐王所有的儿子,并非先斩后奏,而在事先得到了李世民的许可?

  洛湄又想起来,自己流掉皇帝的孩子时,故意冷言冷语:“皇上杀了元吉五个儿子,只还这一个,并不为过!”其实是有意试探,想听皇帝反驳:“那不是朕的本意,是长孙无忌———”然而,皇帝当时完全没有辩解,似乎是默认了!

  将近十七年来,洛湄总想把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罪责降到到最低,才能够在自己接受他宠幸时,减少一些罪恶感。因此,她一直寧愿相信长孙皇后所说,大哥与元吉的儿子们总共十条命,主要该帰咎于长孙无忌。纵使那次她试探皇帝,并未得到想要的确认,她还是没有推翻长孙皇后的说法,直到长孙皇后发的毒誓完全应验...

  这皇帝当年真有那么狠,连未成年的十个侄子都打定了主意不放过?若是果真如此的话,李祐与承乾带给他的报应未免太轻了!

  然而,假如他受到更严重的报应,洛湄觉得自己还是会为他伤心。毕竟,他千错万错,对洛湄,却是千恩万宠!洛湄沉思至此,不禁黯然长叹,愴然泪下...

  就在洛湄又一次陷入心灵挣扎之时,李世民乘轿去找杨淑妃,摇摇摆摆跨进了淑妃的寝宫。

  他一见淑妃,就哭诉:“为什么,朕苦心栽培的承乾、慷慨封赏的祐儿,都要造反?又为什么,承乾与泰儿一母同胞,却视彼此如寇仇?”

  说到此处,李世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差点说不下去,但他很快为自己强辩道:“朕与大哥相差十岁,小时候不亲近,难怪没什么感情!可是承乾、泰儿两人只差一岁,从小一块长大,怎会丝毫不念兄弟之情?”

  淑妃很为难,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其实,她最想说的是:皇上既然废了承乾的太子之位,总该改立恪儿了吧!但她当然不能这么说,甚至不能直接提出任何批评。她想了一想,只能轻叹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句话勾动了李世民关于承乾与李泰的一些回忆,使他感叹道:“你说得一点也没错,承乾与泰儿从小就爱比来比去。说实在的,泰儿比承乾努力上进。”

  李世民接着提起两年前,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三百五十八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话传说、重大歷史事件等,旁徵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李世民因此非常以李泰为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