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78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随着太子将话题转到大皇子身上,明光帝眼里的笑意就淡了下来,脸色也变得淡淡的。

  太子瞧得暗自欣喜。

  这段时间朝中不时有那自诩忠臣良将的给父皇上书奏表替大皇子请封郡王,尤其随着大皇子回京的时间越近,那奏表的频率也逐渐高了起来,内阁每天堆着一迭奏折,那是中书令齐大人吩咐了压下没有递上去,若递到明光帝眼前,还要多,但明光帝又不是昏君,内阁的事儿他自有渠道通晓。

  从一开始的说起大皇子满脸自豪,说他神勇无匹,到随着那折子一天天多起来,明光帝嘴里说到大皇子的日子少了,直至这几天绝口不提,吩咐了内阁再有同样内容的奏折不必呈上来了,明光帝的态度可谓是表现得清清楚楚,他不乐意有人觊觎身下这把位子,不喜欢臣子们变着各种法儿来试探他的想法。

  太子心道,这步棋是走对了。

  随着明光本纪的告一段落,翰林院不少部门陡然清闲下来了,因着叶峥前阵替文书院和国史院分担去不少工作,他为人随和,家里头钵钵鸡又好吃,可谓在翰林院博了个好名儿好人缘。

  听说叶峥要帮着四皇子弄什么农政全书,那些受过叶峥帮忙的翰林学士不免也想为他出分力,一则体现承情,二就有种很微妙的心理效应,他们先前再昏天黑地地忙,那是围着太子爷,围着实权人物打转转,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而叶大人呢,运气实在不好,谁不知道四皇子是诸皇子里最不受重视的,同是为皇子办事,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从而更同情叶峥了,有事没事就替他整理点风物地理,或者集思广益一下,翰林学士也不全是京城的大户人家出生,也有和叶峥这样的寒门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都是通过翰林院试的,就养花养鸟的也有真才实学,不少叶峥一个人琢磨不明白的东西,这些大人们集合起来一寻思,嘿,也就清楚了,就算不清楚,也大致能商量个方向出来,嗯,比叶峥闭门造车那是有效率太多了。

  叶峥也是不把这份好意往外推,人情嘛,就要在这种你来我往中建立起来,单方面付出或者单方面索取,那关系都是不稳定不常态的,谁真心谁假意处久了自然知道。

  不过接触的人多了也有麻烦,偶尔有大人嘴上没把门,和周纪明先前那样瞎嘚嘚立长立嫡的事,叶峥听见了就会一脸肃穆地打断他,义正辞严给他叨叨一番要忠于上头明光帝的道理,久而久之倒在翰林同僚里得了个纯臣的美名。

  叶峥倒是不稀罕这名气,他知道自己也配不上这二字,他只是谨慎,不随意把宝往上压罢了,他要是有金手指知道最后谁能登基,信不信马上扑过去表忠诚,为了一家子安然幸福,他这点脸面连个鸟都不算。

  但有这名声的好处也是看得见的,大家知道了叶大人不喜谈论这种事,且叶大人容貌俊归俊不代表他没脾气,那俊脸板起来的时候正经有丝丝寒意,干脆识相点不往他跟前说这种八卦了。

  叶峥乐得清凈。

  11月初,天彻底冷了下来,叶峥觉得京城的冷热转换太骤然了,十月初还闷人呢,进入十一月也没个过度,忽然就冷了,不比溪山村是一天天冷下去的,有一日叶峥早起上值,瞧见那花圃里的草木上都结白霜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